文章解析

làng
táo
shā
lìng
·
·
liǎng
shuāi
wē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liǎng
shuāi
wēng
biàn
qióng
tōng
wéi
diào
sǒu
gēng
yōng
ruò
shǐ
使
dāng
shí
shēn
lǎo
yīng
xióng
tāng
ǒu
xiāng
féng
fēng
yún
lóng
xīng
wáng
zhǐ
zài
xiào
tán
zhōng
zhí
zhì
jīn
qiān
zǎi
hòu
shuí
zhēng
gōng

译文

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佣工。如果两位英雄遇没有遇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他们偶然与成汤和周武王相遇,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

逐句剖析

"伊吕两衰翁":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

# 衰翁:老人。,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尹是后来所任的官职。他是伊水旁的弃婴,后居莘(今河南开封)农耕。商汤娶莘氏之女,他作为奴隶陪嫁给商汤。后来,汤王擢用他灭了夏。伊尹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封侯于齐。

"历遍穷通":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

# 通:处境顺利。,穷:处境困窘。

"一为钓叟一耕佣":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佣工。

# 耕佣:指曾为人拥耕的伊尹。,钓叟:(diào sǒu)钓鱼的老翁,指吕尚。

"若使当时身不遇":如果两位英雄遇没有遇到英明的君主,

"老了英雄":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 老了英雄:使英雄白白老死。指伊吕二人若不遇汤文二王,也就终老山野,无所作为。

"汤武偶相逢":他们偶然与成汤和周武王相遇,

# 武:周武王姬发,周朝建立者。,汤:汤,商汤王,商朝的创建者。

"风虎云龙":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

# 风虎云龙:此句将云风喻贤臣,龙虎喻贤君,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国。

"兴王只在笑谈中":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

# 兴王:兴国之王,即开创基业的国君。这里指辅佐兴王。

"直至如今千载后":到现在已几千年了,

"谁与争功":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

# 争:争论,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一首咏史词。该词围绕伊尹和吕尚展开,描绘二人“历遍穷通”的人生轨迹,他们从困窘走向功成名就,建立不朽伟业。王安石借这段史实,感慨君臣相遇之艰难,更抒发自己幸得宋神宗知遇,得以在政治上大展拳脚的豪迈心境。全词表面叙史论史,实则以史为鉴、托古喻今,字里行间饱含对明君的赞颂。词的布局精巧,借古人之事,抒当下之情,余韵悠长,令人品之难忘,在词坛别具一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可能作于王安石任宰相变法期间,正值宋神宗全力支持其推行新法之时。王安石借伊尹(商汤之相)、吕尚(周武王之师)的典故,影射自身与宋神宗的君臣际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是宋代王安石写的一首咏史词。这首词通过赞颂商周名臣伊尹和吕尚从底层奋斗到建功立业的传奇人生(如伊尹曾是农夫、吕尚曾当渔夫),感叹贤臣遇到明君有多难得。王安石其实是在借古人的故事,暗指自己得到宋神宗赏识后大展政治抱负的得意心情。全词表面在讲历史,实际是借古喻今,既夸赞了宋神宗这样的明君,又巧妙抒发了自己的志向,整首词构思巧妙,读来余韵悠长。

2. 写作手法

用典:全词大量运用伊尹和吕尚的典故。上阕“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直接点明伊尹曾为耕佣、吕尚曾为钓叟的身份,以及他们历经穷困与显达的人生经历。下阕“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讲述伊尹遇到商汤、吕尚遇到周武王,君臣相得,成就兴王大业。这些典故的运用,借古喻今,作者以伊尹、吕尚自比,暗示自己也像他们一样,虽历经坎坷,但终遇明主,得以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开篇,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刻画了伊尹和吕尚人生境遇的前后巨变。伊尹,原名挚,“尹”是其后来担任的官职。商汤迎娶有莘氏之女时,伊尹作为陪嫁之臣归属商,之后才获汤王重用,得以施展抱负。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伊尹与吕尚的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均是先历经穷困,而后才迎来显达,在饱尝困窘后,才觅得施展才华的契机,故而称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之际,已然年事已高,所以被称作“衰翁”。在封建时代,士人从穷困走向显达,往往带有一定的偶然与侥幸成分,毕竟能够实现命运转折的只是少数。这里一并提及“伊吕两衰翁”,伊尹辅佐商汤时是否已年老,史无确切记载,此乃连带提及。值得深思的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一句,作者似有以伊吕自比之意。当伊尹为耕佣、吕尚作钓叟时,倘若未遇到商汤、周文王,那么即便英雄盖世,最终也只能在山野间默默老去。伊尹和吕尚是幸运的,然而更多士人却命运多舛,只因缺乏被发现、赏识与任用的机会,他们成为了“老了”的英雄,也就是被埋没的人才。词的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字,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但一旦君臣得遇,便会呈现出“风虎云龙”的非凡景象。意即云随龙现,风伴虎生,世间若出现圣明君主,那么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业,在谈笑之间便可轻松达成。伊尹和吕尚凭借真才实学,成就了一番伟大事业,如此才堪称真正的人才。正因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分量十足。结尾是对“兴王”一句的进一步延展,表明伊尹和吕尚不仅功勋卓著、冠绝当世,即便历经千载,也无人能与其功绩相媲美。

4. 作品点评

这首咏史词作突破了传统咏史诗词空泛抒怀的常规模式,彰显着创作主体作为政治家的思想结晶与真情实感的自然倾吐。全篇叙史论史,表面铺陈史实、评点兴衰,实则借古喻今构筑隐喻空间,通过精妙的政治智慧将颂圣主题隐于历史叙事之中,形成“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展现出传统文士词难以企及的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仲殊《南柯子·十里青山远》

下一篇:宋·陆游《书愤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