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弄文诚可罪":女人写诗作文本就是罪过,
# 罪:罪责,这里用作动词。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诚:诚然,确实。,弄文:指写作。
"那堪咏月更吟风":更何况吟咏月亮、歌颂风儿这等风雅事。
# 咏月:指“弄文”。,那堪:何况。
"磨穿铁砚成何事":把铁砚磨穿去刻苦读书求取功名可不是女子的追求,
# 成何:元刻本作非吾。
"绣折金针却有功":把金针折损在刺绣上却被认为有功。
# 金针:针的美称,用以缝补刺绣。
"闷无消遣只看诗":无聊得没什么事情可做,只能看看诗来打发时间,
# 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
"不见诗中话别离":但奇怪的是,诗中却没看到讲述离别的事情。
"添得情怀转萧索":这样一来,我的心情反而变得更加落寞萧索了,
# 萧索:萧条冷落,凄凉。
"始知伶俐不如痴":早知如此聪慧多愁还不如痴愚些好。
# 伶俐:机灵,灵活。
宋代作家
朱淑真(?~?),宋代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出身仕宦家庭,幼聪慧,喜读书,文章幽艳,擅长丹青,通晓音律。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朱淑真的诗作造语婉丽流畅,自然清新,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其词意境凄凉,哀婉动人,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准确刻画人物的神态。主要作品有《愁怀》《诉愁》《旧愁》《生查子》等。著有《断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烘托:“闷无消遣只看诗”直接陈述在苦闷时选择读诗消遣,不顾社会对知识女性读诗的非难,凸显其倔强个性;“不见诗中话别离”以读诗却未料到诗中多是别离内容,为下文情绪转变做铺垫,烘托出情绪变化的合理性。
2. 写作手法
讽刺:“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诗人以反话自责,表面顺从男权社会对女子弄文的否定,实则尖锐讽刺社会对女性文学创作的禁锢,这种看似认罪实则控诉的表达,极具讽刺效果。直抒胸臆:“始知伶俐不如痴”直接抒发内心的无奈与叹息,将身为女性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困惑与抗争直白道出,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的痛苦与愤懑。烘托:“闷无消遣只看诗”直接陈述在苦闷时选择读诗消遣,不顾社会对知识女性读诗的非难,凸显其倔强个性;“不见诗中话别离”以读诗却未料到诗中多是别离内容,为下文情绪转变做铺垫,烘托出情绪变化的合理性。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中在漫长的男权社会架构中,女性宛如深陷罗网的飞鸟,周身被数不清的束缚紧紧缠绕。她们全然缺失独立人格与社会地位,仅仅沦为男性的附属品,如同藤蔓依附着树木生存。在这样的社会土壤里,女性即便怀揣着非凡的才华与智慧,也只能被深埋心底,根本没有机会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上崭露头角,更无法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去参与构建社会的进程。以一种近乎呐喊的姿态,将心中对这种社会不公的悲愤宣泄而出,她的笔触犹如一把锐利的匕首,直直刺向男权社会的阴暗角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极为难得的女性觉醒意识。文学创作,自始至终都被公认为是一项高尚且伟大的事业。正如曹丕所言“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这句论断早已成为千古以来人们对文学价值的高度共识。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那个时代,文学的殿堂仿佛被一道无形的高墙所阻隔,只对男性敞开大门。一旦有女性试图踏入这片领域,立刻就会遭受到铺天盖地的攻击与斥责,种种恶意如汹涌的潮水般将她们淹没。朱淑真,这位勇敢的女性诗人,开始从独特的性别视角,深度探寻自身存在的真正价值。她用诗歌作为武器,强烈控诉社会对女性的严苛禁锢,每一个字里行间都涌动着女性对于自我实现的朦胧憧憬,虽然这份憧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还略显稚嫩,却如同一束微光,照亮了女性被压抑的心灵世界。朱淑真的做法堪称独树一帜。她巧妙地运用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的方式,看似是在对自己进行检讨,实则是在以一种更为隐晦却有力的手段抨击社会现实。在那一句句看似“自责”的诗句中,她将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思想感情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她不但没有一丝一毫对所谓“离经叛道”行为的忏悔之意,反而为自己所拥有的才华以及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大逆不道”之举,在字里行间尽情抒发着内心的畅快之感。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鲜明地凸显出诗人坚毅刚强、绝不向世俗低头的高尚品格,同时也让整首诗在艺术层面呈现出一种含蓄深沉的美感,如同深埋在地下的美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散发出醇厚的韵味,令人反复品味之后,依然觉得余味无穷。第二首诗,则是在第一首诗所奠定的思想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挖掘身为女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困惑,以及她们对不公社会的顽强抗争。诗歌开篇的第一句,就如同拉开了一场精彩戏剧的大幕,将诗人那敢于反抗、百折不挠的鲜明个性毫无遮掩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当时,社会对知识女性充满了各种无端的责难与偏见,就像一片乌云始终笼罩在她们的头顶。然而,朱淑真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公然宣称自己“只看诗”。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中,这简直就是不可饶恕的行为,他们认为朱淑真这是在执迷不悟地挑战传统权威。既然封建卫道士们顽固地将婚姻定义为女性唯一的“职业”,朱淑真便顺着他们的逻辑思路顺势展开。当她阅读那些描写别离之情的文学作品时,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自己的爱情世界。她深知自己饱读诗书,拥有出众的才华与容貌,而且情感丰富细腻,对爱情有着比常人更为炽热、更为理想化的追求。正因如此,在婚姻生活中,哪怕只是出现一些细微的不如意之处,都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瞬间在她的心中激起层层汹涌的波澜。但残酷的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她自己在追求理想爱情的道路上都遭遇了如此多的挫折与无奈,更不要说那些身处社会底层、没有她这般学识和才情的普通女子了。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在寻找伴侣的问题上,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她们的命运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所操控,只能随波逐流。朱淑真在历经心灵的重重煎熬之后,终于忍不住发出了“始知伶俐不如痴”的无奈叹息。这一声叹息,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她内心深处那份深深的痛苦与绝望,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同情。
上一篇:宋·陆游《幽居初夏》
下一篇:宋·苏轼《放鹤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