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九日":十月九日这一天,
"孟亨之置酒秋香亭":孟亨之在秋香亭摆下酒宴。
# 孟亨之:孟震,东平人,曾中进士。
"有双拒霜":有两株木芙蓉,
# 拒霜:即木芙蓉。
"独向君猷而开":唯独朝着君猷开放,
# 君猷:徐君猷,字大受,东海人,当时知黄州,苏轼贬黄州,君猷待之甚厚。
"坐客喜笑":在座的宾客又高兴又欢笑,
"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认为除了使君之外,没有人能够配得上这两株花,
"故作是篇":所以写下这篇词。
"两两轻红半晕腮":两朵芙蓉呈淡淡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
# 两两轻红半晕腮:形容两朵芙蓉呈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晕腮,红脸。
"依依独为使君回":恋恋不舍地特地为你再开一次。
# 回:量词。,独:唯一,特地。
"若道使君无此意":如果说使君没有这种感受。
"何为":为什么。
"双花不向别人开":这两朵芙蓉花不对别人开放?
# 双花:两朵芙蓉花。
"但看低昂烟雨里":好好地看看濛濛细雨中的芙蓉花。
# 低昂:前栽后仰。
"不已":摇摆不止。
"劝君休诉十分杯":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
# 十分杯:满杯酒。
"更问尊前狂副使":进一步问酒席前的东坡醉官。
# 狂副使:东坡自称狂醉团练副使,无事可做的酒官。,尊前:酒席前。
"来岁":明年。
# 来岁:明年。
"花开时节与谁来":芙蓉花开时,我们再为谁来敬一杯?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是一首词,这首词借描写拒霜花(木芙蓉)独向徐君猷(使君)开放的情景,一方面赞颂了徐君猷的美好品德和卓越政绩,以花喻人,表达对徐君猷的欣赏与敬意;另一方面,通过对花在烟雨里姿态的描写以及对未来相聚的疑问,流露出对相聚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隐约蕴含着惜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词的上片“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将拒霜花赋予了人的姿态和情感。把花朵的轻红比作女子半晕的腮,“依依”“回”等词生动地表现出拒霜花好像是怀着深情特意为使君(徐君猷)而开放,使花具有了人的娇羞和钟情,形象地烘托出徐君猷的人格魅力。设问:“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作者以“狂副使”自称进行设问,自问自答。通过这一设问,引发了对未来的思考,表达了对此次相聚的珍惜以及对来年能否再相聚的担忧,增添了词的情感深度和韵味,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曲折。托物言志:全词以拒霜花为依托,将花的特性与人的品质相联系。用拒霜花独向使君开放来比喻徐君猷的受人爱戴和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通过对花的描写和赞美,间接地赞颂了徐君猷的美好品德和政绩,达到了托物言志的效果。借景抒情:下片“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描绘了拒霜花在烟雨中高低起伏的姿态。作者借这一景象,表面上是写花在风雨中的动态,实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借花的姿态抒发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时光、人事的感慨,含蓄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烘托出徐守高尚的人格与斐然的政绩。“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仿若呈现出一幅灵动鲜活的画面:那芙蓉花半白半红,恰似美人微带红晕的脸颊,娇俏动人,且情意绵绵,特意为徐守尽情绽放。苏轼向来以敏锐的洞察力、丰沛的情感以及奇妙的想象去感知和体悟世间万物,坚信自然界的一切皆具灵性。正因如此,他将这种感悟融入作品之中,方能如此深切地触动读者的心灵。苏轼以美丽且珍贵的芙蓉花来礼赞这位当得起“非使君莫可当此花”赞誉之人,足见他对这位贤能地方官的倾慕与敬重之意。“坐客喜笑”,人与花仿佛心意相通,这拟人之法运用得精妙绝伦。“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采用设问的形式,进一步升华了这种花通人意且更胜人意的敬仰之情。“双花不向别人开?”这一收束之问,余韵悠长,似收而未尽,为下片主题的深化巧妙地埋下了伏笔。下片“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承接上片的设问,从描绘芙蓉花那迷人的姿容、撩人的情意,转而刻画其令人动容的内在精神,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仿佛在对使君轻声诉说:请您仔细瞧瞧那细雨濛濛中摇曳的芙蓉花吧,它正为您而翩翩起舞,满含深情!不妨多饮几杯美酒,以表心中的谢意。“但”字的运用,使得上下片的意蕴紧密相连,一脉相承。“更向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这三句自问无答的话语,韵味无穷。苏轼不禁发问:待到明年芙蓉花开之际,我们又会与何人一同饮酒赏景?而那芙蓉花又将为谁“依依”而绽呢?这无尽的遐想空间,便留给了读者去细细品味。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巧妙运用拟人、设问之法,极大地增强了其中主观情感的表达。“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这一写景之语,意蕴深藏,比起直白的表述,更具深远韵味。那芙蓉花宛如钟情至深之人,以其独有的姿态倾诉着深情,任谁见了,能不心生触动?“来岁,花开时节为谁来?”词人用笔委婉曲折,情感却在这曲折之中愈发深沉浓烈。如此巧妙的表达,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空间,余韵悠长,令人久久回味。
# 苏东坡的《定风波》词很不同,他热情地赞美了木芙蓉不惧秋霜的坚强一面:“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谓,双花不向别人开!但有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樽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孟庆文
上一篇:宋·汪洙《勤学》
下一篇:宋·李清照《满庭芳·小阁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