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阴中系短篷":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
# 短篷:带篷的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系:联接。
"杖藜扶我过桥东":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沾衣欲湿杏花雨":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
#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
#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在这里引申为春风。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引《柳溪近录》。《诗人玉屑》:僧志南诗云云,晦庵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馀,格力闲暇,无蔬笋气,余深爱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春日出游诗。诗歌通过描写诗人春日拄杖出游时系舟古木、过桥赏景的经历,以及对杏花雨、杨柳风等春日景物的细腻感受,展现了春季生机盎然的景象和诗人悠闲愉悦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拟人:“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即藜杖,是诗人辅助行走的工具,这里说“杖藜扶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藜杖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忠诚可靠的游伴,默默地扶持着诗人前行,这样写非常形象生动。
3. 分段赏析
首句“古木阴中系短篷”点明了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方式。“古木”描绘出环境的古朴幽深,“阴中”强调了环境的静谧清凉,“系短篷”则表明诗人是乘船而来,且已停船靠岸。一个“系”字,将小船与古木紧密相连,给人一种闲适、悠然的感觉,暗示了诗人对此次春游的期待和愉悦心情。同时,古木成荫、小船轻巧的画面,也为下文描绘春光做了铺垫,暗示了春来天暖,会有风雨的情境。次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即藜杖,是诗人辅助行走的工具。这里说“杖藜扶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藜杖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忠诚可靠的游伴,默默地扶持着诗人前行。“过桥东”则点明了诗人的行踪,他拄着拐杖,悠然地走过小桥,向东走去。“东”在古代文化中有时与“春”相关,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迎着春风,更增添了春游的诗意和情趣。桥东和桥西风景或许并无太大差异,但对于春游的诗人来说,却有着不同的意境和感受。三句“沾衣欲湿杏花雨”描写了春雨的轻柔细密。“沾衣欲湿”生动地表现了杏花雨似有若无、若有若无的特点,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丝丝细雨轻轻触碰衣裳的奇妙感觉。“杏花雨”点明了此时是清明前后杏花盛开的时节,春雨滋润着大地,也滋润着盛开的杏花,使花儿更加娇艳欲滴。诗人不直接描写春雨,而是通过“沾衣欲湿”来侧面烘托,使读者更能体会到春雨的柔和与美妙,以及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末句“吹面不寒杨柳风”着重描写了春风的温暖和柔和。“吹面不寒”直接写出了春风拂面时的感受,让人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和舒适,没有一丝寒意。“杨柳风”则点明了风的来源,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所以此时的风被称为“杨柳风”。春风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盈多姿,与前面的杏花雨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充满生机的春日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感受,将春风的宜人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作品点评
从写春景的技法来看,历来写春的句子,或如朱熹《春日》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或如徐元杰《湖上》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这首诗将二者结合,既有细节描写,又有对春天的总体感受,语语清淳,从容不迫,读来让人如闻似见。尽管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语已广泛为人们所采用,但真正成为熟词,还是得归功于志南的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被人熟知的《风入松》中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诗启发。从写春景的意象选择来看,诗人舍弃了繁花似锦、莺啼燕语的常见意象,独辟蹊径地聚焦于春天的风雨。看似浅显的词句都是经过精心锤炼的,读来韵味十足,真切感人。他以敏锐的感官捕捉为切入点,将春游时的欢愉心境娓娓道来,引领读者踏入一个充满无限生机与美好的春日世界。
# 引朱熹:“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
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
上一篇:宋·苏轼《惠州一绝》
下一篇: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