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o
yǒu
rén
宿

朝代:唐作者:喻凫浏览量:1
yín
chén
jīn
kāi
hóng
zǎo
duò
méi
tái
hóng
qiū
shuǐ
lún
yuè
jīn
rén
lái
lái

译文

月光洒满大地金色的菊花盛开,成熟的香梨红枣纷纷坠落青苔。看地上一泓秋水天上一轮明月,不知道今夜老朋友会不会前来。

逐句剖析

"银地无尘金菊开":月光洒满大地金色的菊花盛开,

# 银地:月光下白色地。

"紫梨红枣堕莓苔":成熟的香梨红枣纷纷坠落青苔。

# 莓苔:青苔。

"一泓秋水一轮月":看地上一泓秋水天上一轮明月,

# 轮:量词。,泓:水深的样子。

"今夜故人来不来":不知道今夜老朋友会不会前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绝句》是唐代喻凫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一作贯休诗。以精妙笔触勾勒出别样景致与真挚情感。前两句借“银地无尘”描绘出洁净如洗的画面,“金菊开”渲染出一片灿烂之色,“紫梨红枣堕莓苔”则呈现果实成熟自然掉落于莓苔之上的场景,生动展现出秋日丰收之际的宁静美好。后两句细腻刻画诗人心境,那份急切中饱含着殷切盼望,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对故人前来的热切期待。整首诗营造出的意境纯净优美,情感真挚动人,不仅洋溢着对自然之美的由衷赞美,更流淌着温馨的人情暖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喻凫(?~?),唐代诗人。籍贯毗陵(今江苏常州)。开成进士,授校书郎,官至乌程令(一作尉)。平生交游颇广,尤与方干友善。其为诗苦吟,多作五律,诗歌以酬赠送别、客游抒怀为多。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赞喻凫“五言闲远朗秀,选句功深”。《赠李商隐》《和段学士南亭春日对雨》《浴马》《怀乡》等均有名。今传《喻凫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绝句》是唐代喻凫所作,一说为贯休所作。据文献所述,此诗诞生于唐咸通七年(866年)的秋季。诗里所呈现的待客情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高度吻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友情的诗。描绘了诗人与意气相投的友人亲密交往,乃至留宿的温馨场景,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达官贵人常持诘难、讽刺的态度。营造出一种鲜明对比的氛围,一方面是与友人相处的融洽愉悦,另一方面是对达官贵人的不屑与批判。表达了诗人坚守自我、不趋炎附势的高尚品格,以及珍视真挚友情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银地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堕莓苔”中银白的地面,搭配金菊、紫梨、红枣等植物,再与莓苔、秋水、明月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层次错落、意境幽远的秋夜图景。多感官描写:“紫梨红枣堕莓苔”一句,不仅展现出紫梨、红枣坠落在莓苔上的动态细节,仿佛能让人听到果实坠地瞬间那细微的“噗噗”声,以听觉强化画面的生动感;而“一泓秋水”,除了增强画面纵深感,那澄澈的水面在月光下闪烁着清冷光泽,散发着丝丝凉意,以视觉和触觉,让人体味到秋夜的清冷,多感官融合,营造出独特氛围。设置悬念:末句“今夜故人来不来”陡然抛出疑问。前面的美景铺陈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期待在如此良辰会有故事发生,而这突如其来的疑问,瞬间在读者心中种下悬念:故人究竟会不会来?在这美好的秋夜,故人若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若不来,诗人又将如何自处?这一悬念的设置,不仅让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具张力,也使读者不由自主地陷入对结果的猜想与思索之中。

3. 分段赏析

前三句皆描绘山寺的清幽之景。首句展现寺院中,秋菊正悄然绽放。“银地”,此为佛家术语,专指禅院佛殿的地面,开篇便将人引入静谧的佛地禅境,让人瞬间心神宁静。“无尘”二字,既描绘出禅院的洁净,又映射出内心澄澈的禅意。在这一尘不染的禅院之中,一丛金黄的菊花正含香吐蕊。菊花,向来以品性高洁著称,其香气清幽冷冽,自古以来,备受高雅之士青睐,常引得他们吟诗赏菊。“金”字着重凸显菊花那金灿灿的色泽,“开”表明此时菊花正处于盛放之时,或许正值初开之际,新菊初绽,对于那些满怀清思逸兴之人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第二句写翠绿的莓苔之上,点缀着颗颗紫色的梨与红色的枣子。绿、紫、红三色相互映衬,色泽搭配精妙和谐,鲜艳却不失雅致。而“堕”字更是为这幅静物画增添了几分灵动,仿佛画面中不时落下一抹红或一点紫,在静谧之中融入了动态之美。梨与枣,皆是香甜诱人的美味,梨呈紫色、枣儿泛红,可见已然成熟,本身便散发着迷人的魅力。面对绽放的金菊,品尝成熟的梨枣,该是何等美妙的享受。金菊盛开、梨枣成熟,这般美景着实令人心生留宿之意。然而,倘若天气不佳,山路漆黑难行,恐怕也只能作罢。第三句写一轮明月皎洁明亮,在月光的映照下,山中的一泓泓秋水如镜子般平静澄澈。天上高悬着一轮明月,而每泓水底也都倒映着一轮明月,月与月相互辉映,这难道不正是佛语中“心心相印”的直观映照吗?当真是清景无限,美不胜收。第四局写禅寺的夜景,美妙至极。那清幽的景致之中,还隐隐蕴含着淡淡的禅意,愈发值得细细品味。即便不特意去“招”唤友人,想来他们知晓后,也会欣然前来。诗人在写下前面三句后,已然察觉到自己邀请友人的目的已达水到渠成之境,于是悠然地以一句问询道出:“老友,今夜可愿前来?”这般胜券在握却仍以问句呈现的方式,令诗人与友人皆会心一笑,满含情趣。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章法布局上,并未遵循起承转合,或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的常规格式,而是大胆采用险格。诗的前三句皆为并列写景,皆属“起”的部分,直至最后一句才进行抒情,并且承、转、合这三个环节竟都由这最后一句一气呵成。通常而言,如此险格若运用不当,极易使诗歌显得板滞沉重、格局局促。然而,这位诗人却技艺高超,举重若轻,使得整首诗读来灵动自然,气韵流畅,毫无滞碍之感,其构思之精巧独到,由此可见一斑。佛门向来注重领悟,善于借助物象来阐明意旨。这首诗亦是如此,全篇不着一言直接表意,仅向读者展示一系列物象。至于友人“来”或者“不来”,全然取决于读者自身是否具备悟性与雅趣。如此一来,诗中佛徒邀请友人的方式,别具一番独特韵味,迥异于寻常格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喻凫《送贾岛往金州谒姚员外》

下一篇:唐·喻凫《赠李商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