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忽到旧河源":我一路前行,忽然来到了旧时的河源边,
# 旧河源:旧河源军治所的简称。,行行:不断地前行,
"城外千家作汉村":城外上千户人家聚居成汉人村落。
"樵采未侵征虏墓":樵夫打柴时从不侵扰征虏将军的墓地,
# 征虏:将军封号,人名不详。,未侵:未曾侵犯破坏。,樵采:打柴。
"耕耘犹就破羌屯":农夫耕种的地方仍是破羌将军辛武贤的屯田。
# 屯:屯田。,破羌:指破羌将军辛武贤。
"金汤天险长全设":这里的金城汤池般的天险长久以来始终完备设防,
# 金汤:金城汤池,形容城池坚固,难以攻破。
"伏腊华风亦暗存":传统的伏腊节日和华夏风俗也在暗中悄然留存。
# 伏腊:古代汉族人的节令。
"暂驻单车空下泪":我暂且停下孤单的车子,只能徒然流泪,
"有心无力复何言":虽有心报国却有心无力,又能说些什么呢。
中唐时期文学家
吕温(772~811),唐代文学家。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人。贞元进士,又中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累官至刑部郎中。后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被贬道州、衡州刺史,世称吕衡州。其善诗文,文体赡逸,多言当世之务。擅长铭赞,又善政论。亦能诗,间有反映现实、关心民生之作。代表作品有《成皋铭》《三受降城碑铭》《凌烟阁勋臣颂》《张荆州画赞》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通过描绘诗人途经河源军汉村时所见之景,展现了沦陷区汉族百姓坚守故土、暗存华风的坚韧,以及诗人对国土沦丧的痛心与无力收复的悲愤。表达了百姓对历史英雄的追念与复国之志,抒发了诗人面对朝廷腐败、国力衰微时的家国忧思。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此诗开篇即以“行行忽到旧河源”直入主题,以“行行”二字勾勒出跋涉的动态画面,“忽到”则强化了时空转换的突兀感,瞬间将读者带入诗人途经河源军汉村的实景之中。次句“城外千家作汉村”以“汉村”点明历史渊源,既暗示此地曾为汉家边塞要地,又暗含对故土沦陷的痛切。两句开门见山,既写实景又寓史思,如利刃破空,直击“山河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核心矛盾。反衬:以现实与历史的对比凸显家国之痛。“樵采未侵征虏墓,耕耘犹就破羌屯”二句,以百姓对唐军墓地的敬畏与屯田旧址的坚守,反衬出吐蕃统治下汉民对故国的隐秘眷恋;而“金汤天险长全设”与“伏腊华风亦暗存”,则通过边塞防御工事的完整与汉族习俗的暗续,反衬出大唐疆土沦丧的沉痛现实。“有心无力”的悲叹,更以诗人自身无力回天的渺小,反衬出民心所向与国力衰微的尖锐矛盾。渲染:以沉郁笔触勾勒沦陷区图景。“樵采未侵征虏墓,耕耘犹就破羌屯”二句,通过樵夫避墓、农人垦田的日常细节,渲染出百姓对历史遗迹的敬畏与对耕作传统的坚守,暗含对和平岁月的追慕。“金汤天险长全设,伏腊华风亦暗存”,以边塞天险的森严与华夏节俗的暗续相对照,渲染出山河形胜犹在、文明血脉未绝的苍凉意境,反衬出诗人“有心无力”的悲怆。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门见山切入主题。诗人跋涉途中,忽见唐军戍守的河源要塞。城外汉民聚落星罗棋布,耕作不息。开篇连用两组“行”字,既呼应题目“经”字,又勾勒出苍茫边塞的辽远图景。急促的节奏中透露出诗人对此次特殊出使任务的焦灼——不同于寻常征伐,此行更似和平使者的文化苦旅。“忽”字如奇峰突起,将漫漫征途陡然定格于河源关口。此刻诗人眼前浮现昔日河源军使的赫赫战功,耳畔回响着四夷宾服的盛世强音,心潮澎湃难抑。这个情感爆发点建立在对盛唐记忆的深切回望之上,而“旧”字的横空出世,又让激昂情绪急转直下。曾经的铁血荣光与眼前景象形成尖锐对比,诗人仅用五字便完成情感的过山车:盛衰无常的痛惜、物是人非的怅惘尽在其中。这看似平实的“城外千家作汉村”,实则是全诗枢纽:既是对现实的客观摹写,更是情感爆破的引信。看似平淡的陈述句中,暗涌着对时局的深沉叩问,为后续的铺陈埋下伏笔。颔联聚焦汉民日常劳作。樵夫斧斤不惊征虏将军墓茔,农人耒耜仍耕破羌故垒沃野。征虏将军虽名姓湮没,破羌将军却借辛武贤典故重现历史现场:汉宣帝时这位将领协助赵充国平定羌乱,其屯田旧址至今犹存。诗人精选“未侵”“犹就”二字,将樵采耕耘的寻常动作升华为文化坚守的象征符号。在吐蕃铁蹄践踏的边陲,普通百姓仍以沉默方式守护着汉家传统,这种非暴力抵抗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远比刀光剑影更震撼人心。颈联转写人文景观。先人构筑的金汤要塞依旧巍然,岁时伏腊的华夏仪礼从未断绝。诗人特意选用“金汤”与“伏腊”这对意象:前者指向物质层面的防御体系,后者象征精神世界的文化基因。当军事屏障与文化传统形成双重守护,便构建起超越时空的精神长城。值得注意的是“长全设”三字,在肯定现状的同时暗含期许,与“亦暗存”形成微妙张力。这种对现实的双重解读:既承认异族统治的表象,又强调文化血脉的延续,这恰是诗人政治智慧的体现。地理空间的坚守与文化时间的绵延在此达成完美共振,共同谱写着华夏文明的生存史诗。尾联的悲怆长吟犹如交响乐戛然而止。当诗人从历史回响中抽身现实,面对的却是统治者昏聩造就的困局。驻马长叹的寂寥剪影,与开篇疾行的身影形成闭环结构。“复何言”三字力透纸背,既有对现状的无力感,更暗含对朝廷的严正叩问。这种戛然而止的收束方式,恰似琵琶声断处余韵悠长,将全诗的情感张力推向极致。在层层铺垫后,诗人选择以沉默作结,正是对现实最尖锐的批判:当文治武功皆成空谈,所有激昂文字都化作无言的泪水。
4. 作品点评
全诗通过抑扬交错的笔法,呈现出情感的跌宕起伏。颔联与颈联尤如蓄势待发的堤坝,刻意营造出情感的悬殊落差。至末联忽作决堤之势,令澎湃情感奔涌而下,声震纸背而余韵悠长。这种情感张力既源于章法结构的巧妙铺垫:前联蓄势如堰塞湖般层层叠加,后联则破闸般释放积蓄的能量,形成独特的艺术冲击力,全篇艺术构思独具匠心。
上一篇:唐·吕温《道州途中即事》
下一篇:唐·吕温《题阳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