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家亦有芳春兴":僧人也会对美好春光产生向往,
"自是禅心无滞境":只因禅心从不被外境牵绊束缚。
# 滞境:执着粘滞在境上。,禅心:一作心源。寂定之心。
"君看池水湛然时":你看那池水澄澈如镜之时,
"何曾不受花枝影":什么时候没有映照着花枝的影子呢。
# 曾:一作时。
中唐时期文学家
吕温(772~811),唐代文学家。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人。贞元进士,又中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累官至刑部郎中。后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被贬道州、衡州刺史,世称吕衡州。其善诗文,文体赡逸,多言当世之务。擅长铭赞,又善政论。亦能诗,间有反映现实、关心民生之作。代表作品有《成皋铭》《三受降城碑铭》《凌烟阁勋臣颂》《张荆州画赞》等。
1. 写作手法
比喻:“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作者以“澄清的池水”比喻禅家,以“花枝的影子”比喻外物,形象地说明了禅家对外物应有的态度,即入于境而不滞于境,使抽象的禅理变得通俗易懂。引用论证:“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通过《五灯会元》卷六《亡名道婆》的故事,论证了禅家应超越善恶、不执着于空的观点,使文章的论证更具说服力,也让读者更易理解文中所阐述的禅理。
2. 分段赏析
“僧家亦有芳春兴”一句以“僧家”开篇,点明抒情主体身份,却反常铺陈“芳春兴”这一世俗情致。诗人刻意将宗教修行者与自然季节感应相联结,通过“亦”字制造认知张力——既暗示佛门清修本应超脱凡俗,又暗藏对灵澈上人精神境界的微妙肯定。此句以否定式表达完成肯定,为后文禅理阐释埋下伏笔。“自是禅心无滞境”承接前句转折,以“自是”确立因果逻辑。“禅心”对应佛家“无住生心”理念,“无滞境”三字精妙诠释禅宗“应无所住”精髓:既非枯守空心,亦非沉溺外相,而是以流动不滞的觉知应对万象。动词“滞”字点破修行症结,暗含对执着心念的批判,呼应标题“戏赠”中隐含的勘教意味。“君看池水湛然时”转入意象化说理,以“君看”引导视觉描写。“湛然”二字兼具多重隐喻:既描摹池水平静澄澈的物理状态,又暗示禅者心境的明净通透,更暗藏“如明镜台”的禅宗公案联想。此句完成由情到理的变化,为末句妙喻铺垫。“何曾不受花枝影”收束全诗,在看似悖论处显真意。表面描摹水中花影的物理现象,实则以“何曾不”反诘句式颠覆世俗认知:禅心非如枯木死灰,而是在清明觉照中自然映现万象。水影相生之景暗合禅宗“即相离相”要义,将抽象佛理具象化为动态平衡的哲学图景,实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