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冲天鹤":那高远的冲天仙鹤啊,
# 杳杳:高远的样子。
"风排势暂违":被狂风阻拦,暂时不能顺遂冲天之势。
"有心长自负":它心中一直有着自负的志向坚守高远,
"无伴可相依":却没有同伴能相互依靠。
"万里宁辞远":哪怕万里之遥的路途,它也怎会因远而推辞,
"三山讵忆归":传说中的三山仙境,它难道会想着归去它可不会只念着归向三山。
"但令毛羽在":只要它的羽毛还在,无论什么地方,
"何处不翻飞":又怎能阻止它振翅翻飞呢。
中唐时期文学家
吕温(772~811),唐代文学家。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人。贞元进士,又中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累官至刑部郎中。后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被贬道州、衡州刺史,世称吕衡州。其善诗文,文体赡逸,多言当世之务。擅长铭赞,又善政论。亦能诗,间有反映现实、关心民生之作。代表作品有《成皋铭》《三受降城碑铭》《凌烟阁勋臣颂》《张荆州画赞》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以失群鹤为吟咏对象,描绘其冲天气势暂被风阻、失群无依却仍怀高远志向、不惧万里路程,念归“三山”,且坚信只要毛羽在就可自在翻飞的情景,借鹤的形象表达诗人身处逆境仍坚守志向、执着追求理想的积极情感,展现独特精神追求与艺术个性。
2. 写作手法
用典:“万里宁辞远,三山讵忆归”一句,巧用“三山”的典故。“三山”原指传说中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古人心中缥缈高远的仙境。诗人在此处借用这一典故,既让孤鹤所向往的归宿有了具体指向,赋予其追寻目标以神秘而崇高的色彩;又以“三山”的遥远与“万里宁辞远”中孤鹤不惧路途遥远的决心相呼应,将对理想境界的追寻融入孤鹤的行动中,让典故成为传递诗人执着追求理想之情的载体。托物言志:“但令毛羽在,何处不翻飞”,表面上是说只要仙鹤的羽毛羽翼完好,无论在何处都能振翅高飞。诗人以“鹤”自比,“毛羽”象征着自身的才华、能力与信念,意思是只要自己的才华和追求尚在,无论遭遇何种困境,身处怎样的艰难环境,都能凭借自身的能力与信念,重新崛起,实现抱负,尽显诗人在困境中仍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 分段赏析
首联:“杳杳冲天鹤,风排势暂违”,“杳杳”状鹤冲天之高远,“风排势暂违”写鹤遇风,冲天气势暂受阻碍。从形象上,勾勒出鹤的不凡与当前困境;语言简洁,“杳杳”、“排”等字,生动展现鹤的姿态和遭遇。颔联:“有心长自负,无伴可相依”,刻画鹤的心理与处境,它有高远之心且自负其能,却失群无伴。从内容主题看,既写鹤的孤独,也为后文其坚守志向铺垫,情感转折自然。颈联:“万里宁辞远,三山讵忆归”,“万里”体现鹤的志向高远,不惧路途遥远;“三山”用典,让鹤的归处具神秘色彩,彰显鹤即便失群,对高远目标(归“三山”)仍执着,凸显其精神。尾联:“但令毛羽在,何处不翻飞”,卒章显志,只要鹤的毛羽完好,无论何处都可翻飞。以鹤喻人,表达即便身处困境,只要自身有能力、有志向,就可有所作为,传递乐观、励志情感。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唐代咏鹤诗作中的典范之作。其中“但令毛羽在”这一警策之句,在后世被频繁引用,成了彰显坚韧品格的传世名句。诗里所流露的孤高自守的精神,与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所呈现的意境,共同构成了唐代诗歌中鹤意象书写的两种不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