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o
zhōu
guān
huǒ

朝代:唐作者:吕温浏览量:1
nán
fēng
chuī
liè
huǒ
yàn
yàn
shāo
chǔ
yáng
jǐng
dāng
zhòu
chí
yīn
tiān
bàn
chì
guò
chù
ruò
huì
sǎo
lái
shí
diàn
biàn
xiāo
lán
yān
néng
fēn
shí
chóng
shé
jìn
shuò
làn
chū
bēn
huì
jiē
dàng
chú
shǐ
róng
yáo
shí
jìng
shòu
jià
zhào
biàn
shēng
yǐng
xiù
liǎng
mài
jiā
yǒu
jīng
chí
yǒng
rén
gōu
nǎi
fén
gōng
lái
suì
zhōng
shòu

译文

南风劲吹熊熊烈火,熊熊烈火燃烧着楚地的湖泽。白天阳光照射的时间似乎都变迟了,阴天时半夜也是一片通红。野火经过的地方就像彗星扫过一样,火势袭来的时候如同闪电疾驰。哪里还能分辨出艾蒿和兰花,又怎么能区分美玉和石头呢。虫蛇都被烧得焦烂,老虎和犀牛也惊恐地奔跑逃窜。积累的污秽之物都被清扫干净,祥和之气开始弥漫。就像尧帝时慎重地传授农时,大禹开始开创农耕的业绩一样。到处生长着双穗的禾苗,大片地呈现出两岐的麦子。家家户户都有粮食满仓的咏唱,人们不再有饥饿逃荒的忧愁。这才领悟到野火焚烧的作用,来年最终会从中受益。

逐句剖析

"南风吹烈火":南风劲吹熊熊烈火,

"焰焰烧楚泽":熊熊烈火燃烧着楚地的湖泽。

# 楚泽:春秋时楚国的疆域南到洞庭湖之南,这片疆域称楚泽。诗中代指道州野火之处。

"阳景当昼迟":白天阳光照射的时间似乎都变迟了,

# 迟:一作连。

"阴天半夜赤":阴天时半夜也是一片通红。

"过处若彗扫":野火经过的地方就像彗星扫过一样,

"来时如电激":火势袭来的时候如同闪电疾驰。

"岂复辨萧兰":哪里还能分辨出艾蒿和兰花,

# 兰:一作艾。

"焉能分玉石":又怎么能区分美玉和石头呢。

"虫蛇尽烁烂":虫蛇都被烧得焦烂,

"虎兕出奔迫":老虎和犀牛也惊恐地奔跑逃窜。

# 出:一作亦。,兕:古代犀牛一类的兽名,皮厚,可制甲。

"积秽皆荡除":积累的污秽之物都被清扫干净,

# 皆:一作皆。

"和气始融液":祥和之气开始弥漫。

"尧时既敬授":就像尧帝时慎重地传授农时,

"禹稼斯肇迹":大禹开始开创农耕的业绩一样。

# 斯肇迹:尽快速生长起来的迹象。斯,通澌,尽。《吕氏春秋·报更》:“斯食之。”肇,敏捷,引申为快速。迹,一作植。

"遍生合颖禾":到处生长着双穗的禾苗,

"大秀两岐麦":大片地呈现出两岐的麦子。

"家有京坻咏":家家户户都有粮食满仓的咏唱,

# 京坻:即坻京。坻,水中高地;京,高丘。《诗经·小雅·甫田》:“曾孙之庚,如坻如京。”后因以形容丰年堆积如山的谷物。

"人无沟壑戚":人们不再有饥饿逃荒的忧愁。

"乃悟焚如功":这才领悟到野火焚烧的作用,

"来岁终受益":来年最终会从中受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道州观野火》是唐代吕温创作的一首的五言古诗。此诗围绕诗人在道州所见的野火展开。开篇生动描绘了野火的凶猛,南风助长火势,火势迅猛如彗星扫过、闪电疾驰,所到之处不分好坏,虫蛇被烧死、虎兕逃窜,一切都被破坏。接着笔锋一转,指出野火也有积极作用,它能荡除积秽,带来祥和之气。随后运用典故,暗示野火之后可能会有良好的农业生产开端,描绘出遍生祥瑞农作物、百姓生活富足的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文学家

吕温(772~811),唐代文学家。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人。贞元进士,又中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累官至刑部郎中。后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被贬道州、衡州刺史,世称吕衡州。其善诗文,文体赡逸,多言当世之务。擅长铭赞,又善政论。亦能诗,间有反映现实、关心民生之作。代表作品有《成皋铭》《三受降城碑铭》《凌烟阁勋臣颂》《张荆州画赞》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观景诗。描绘了道州野火燃烧时的壮观场景,如南风助力火势,烈焰焚烧楚泽,其势迅猛,所过之处如彗扫、电激,万物难辨。但诗人笔锋一转,指出野火能荡除积秽,使和气融液,就像尧敬授农时、禹开始耕种,带来庄稼丰收。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事物利弊两面性的深刻认识。

2. 写作手法

化用:本诗中“岂复辨萧兰,焉能分玉石”化用了《离骚》“辨萧兰”“分玉石”的意象。《离骚》里“兰”等香草象征美好品德与贤能之人,“萧”等恶草代表奸佞小人;“玉石”也常被用来比喻好坏、善恶不同的事物。在本诗中,野火迅猛肆虐,“岂复辨萧兰,焉能分玉石”生动描绘出火势之下,美好与丑恶、贤能与不肖皆被一同烧毁,难以区分的情景。诗人借此暗含辨物喻理之意,暗示世间事物复杂难辨,好坏善恶有时在特定情境下难以清晰界定。同时,此句也让全诗在描绘野火奇景中充溢着一种革新之气。

3. 分段赏析

“南风吹烈火,焰焰烧楚泽。阳景当昼迟,阴天半夜赤”开篇描绘了野火燃烧的壮观且可怕的景象。“南风”助长了火势,“烈火”“焰焰”突出了火势的凶猛和旺盛。“烧楚泽”点明了火势蔓延的范围。“阳景当昼迟,阴天半夜赤”从侧面烘托出野火的强大,白天阳光似乎都被火光影响,夜晚火光映得天空发红,让读者感受到野火的肆虐程度。“过处若彗扫,来时如电激。岂复辨萧兰,焉能分玉石”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野火经过比作彗星扫过,火势袭来比作闪电疾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野火的迅猛。“岂复辨萧兰,焉能分玉石”则强调野火破坏的全面性,无论好坏、贵贱,在野火面前都无法分辨,进一步突出了野火的破坏力。“虫蛇尽烁烂,虎兕出奔迫。积秽皆荡除,和气始融液”继续描写野火对生物的影响,“虫蛇尽烁烂,虎兕出奔迫”写出了野火下生物的悲惨遭遇。“积秽皆荡除,和气始融液”则笔锋一转,指出野火也有积极作用,它能清除世间的污秽,带来祥和之气,为后文的美好景象做铺垫。“尧时既敬授,禹稼斯肇迹。遍生合颖禾,大秀两岐麦”运用尧、禹的典故,暗示野火之后可能会有良好的农业生产开端。“遍生合颖禾,大秀两岐麦”描绘出野火后土地上可能出现祥瑞的农作物,象征着丰收,展现出野火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家有京坻咏,人无沟壑戚。乃悟焚如功,来岁终受益”描绘出百姓生活富足、无忧的景象,进一步体现出野火可能带来的好处。“乃悟焚如功,来岁终受益”则是诗人对野火的深刻领悟,认识到野火虽然看似破坏,但实际上为来年的丰收和百姓的富足奠定了基础,升华了诗歌的主题,揭示了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哲理。

4. 作品点评

王士祯评吕温:“诗非所长,赞颂时有奇逸之气。”此诗便是明证。诗中赞颂的野火,虽看似破坏,实则具有涤秽驱毒、敬邻助稼之能。它仿若具有明辨萧兰、玉石的慧眼,让百姓从中受益。整首诗字里行间,确如王士祯所言,充溢着独特的“奇逸之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吕温《风叹》

下一篇:唐·吕温《闻砧有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