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生青蘋":微风从青萍间悄然生起,
"习习出金塘":和煦的风徐徐吹过金色池塘。
"轻摇深林翠":轻柔地摇动深林中苍翠的枝叶,
"静猎幽径芳":静静掠过幽径上的芬芳花草。
"掩抑时未来":风势收敛暂未显露威力,
"鸿毛亦无伤":连鸿雁的羽毛也未被损伤。
"一朝乘严气":一旦乘着凛冽的寒气,
"万里号清霜":呼啸万里化作清冷的霜气。
"北走摧邓林":向北奔袭摧折了邓林神树,
"东去落扶桑":向东席卷摇落了扶桑神木。
"扫却垂天云":扫尽低垂天际的浓云,
"澄清无私光":天地澄澈映照无私的清辉。
"悠然返空寂":悠然回归空灵寂静之境,
"晏海通舟航":海波平静,舟船自由通航。
中唐时期文学家
吕温(772~811),唐代文学家。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人。贞元进士,又中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累官至刑部郎中。后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被贬道州、衡州刺史,世称吕衡州。其善诗文,文体赡逸,多言当世之务。擅长铭赞,又善政论。亦能诗,间有反映现实、关心民生之作。代表作品有《成皋铭》《三受降城碑铭》《凌烟阁勋臣颂》《张荆州画赞》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以风为咏物对象,借“轻摇深林翠”“澄清无私光”等意象,展现自然力量与人格境界的融合,体现中唐诗歌哲理化倾向,关联作者仕途经历。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扫却垂天云,澄清无私光”“晏海通舟航”等句,以风的行为象征对政治清明的诉求,暗含归隐心境,将个人情志寄寓于风这一形象中,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用典:“北走摧邓林”句巧用《山海经》中邓林的典故。传说夸父逐日渴死,其手杖化为邓林,是一片广阔的森林。在这首诗中,用此典故既形象地凸显了风的强大破坏力,与风"号青霜"的力量感相呼应,又借助邓林所蕴含的宏大意象,暗合诗人的宏大志向,使风的自然力量与诗人的精神追求相联系,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开篇“微风生青蘋,习习出金塘”,从风的起源写起,轻柔的风从青蘋间萌生,缓缓掠过金塘,“习习”二字让风的轻柔质感跃然纸上,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拂面的温和。接着“轻摇深林翠,静猎幽径芳”,风轻摇深林的翠叶,悄悄裹挟着幽径的花香,动态的“摇”与静态的“猎”相呼应,勾勒出风在微观世界里的温柔姿态,让人心生惬意。“掩抑时未来,鸿毛亦无伤”笔锋一转,写风暂时收敛力量,连鸿毛都吹不动,似在积蓄能量。随后“一朝乘严气,万里号清霜”,风一旦遇上寒冽之气,便立刻展现出磅礴气势,在万里天地间呼啸,带着清霜的凛冽,前后对比鲜明,凸显出风的力量变化。“北走摧邓林,东去落扶桑”更是以夸张的笔法写风的威力,向北能摧毁广袤的邓林(源自《山海经》中夸父手杖化林的典故),向东能吹落扶桑神木,既展现风的强悍,又暗合诗人的宏大志向。而“扫却垂天云,澄清无私光”,风驱散满天乌云,让天空重现清明,这份“无私”不仅是风的特质,更寄托着诗人对清明境界的向往。结尾“悠然返空寂,晏海通舟航”,风在展现力量后又回归悠然空寂,让大海平静,舟船畅行,既写出风的收放自如,又暗含着一种历经波澜后的淡然心境。全诗借风的变化,或柔或刚,或动或静,将自然之力与人格追求巧妙融合,读来既有画面的生动,又有情感的共鸣。
上一篇:唐·李昂《驯鸽篇》
下一篇:唐·吕温《道州北池放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