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dōng
yuè
zhāng
liàn
shī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dōng
yuè
zhēn
rén
zhāng
liàn
shī
gāo
qíng
dàn
shì
jiān
kān
wéi
liè
shū
qīng
jiǎn
jiǔ
shì
yuán
jūn
zhù
cuì
wēi
jīn
zhōng
pāo
jǐn
qīng
tái
shàng
zhuó
yún
yào
chuī
xiāo
bàn
zhǐ
chéng
luán
fēi

译文

东岳有位真人叫张炼师,高雅淡泊的情怀在世间极为罕见。她的德行足以载入列女史册,长期侍奉元君,隐居在青翠的深山。在饰有金缕的织机旁,她传递着锦绣文字,在玉清台上,身着绚丽的霓裳仙衣。遨游天际无需吹箫的同伴,只愿独自驾着鸾鸟,自在地飞升而去。

逐句剖析

"东岳真人张炼师":东岳有位真人叫张炼师,

"高情雅淡世间稀":高雅淡泊的情怀在世间极为罕见。

"堪为列女书青简":她的德行足以载入列女史册,

"久事元君住翠微":长期侍奉元君,隐居在青翠的深山。

"金缕机中抛锦字":在饰有金缕的织机旁,她传递着锦绣文字,

"玉清台上著霓衣":在玉清台上,身着绚丽的霓裳仙衣。

# 台:一作坛。

"云衢不要吹箫伴":遨游天际无需吹箫的同伴,

"只拟乘鸾独自飞":只愿独自驾着鸾鸟,自在地飞升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东岳张炼师》是中唐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七言律诗。主题借对东岳张炼师的刻画,展现超凡脱俗的仙道人物形象,传递对高情雅淡境界的推崇。首联开篇点题,以“高情雅淡”四字,直接勾勒张鍊师品性,奠定全诗对其钦慕、赞颂的诗调,凸显其在尘世中清雅气质,为下文作具体描写做铺垫;颔联从德行与修行环境着笔,赞誉张炼师德行可入史册,写其长期追随元君隐居山林,以“翠微”烘托出超凡脱俗的修行氛围;颈联聚焦生活与服饰细节,从日常与仙境般场景,丰富张炼师形象;尾联以浪漫想象点明主旨,写张炼师不需求伴,欲独自乘鸾翱翔云衢,进一步突出其超凡出尘、遗世独立的姿态,将对张炼师的推崇推向极致。全诗整体语言典雅,塑造出高情雅淡、仙风道骨的炼师形象,既体现中唐文人对仙道人物的好奇与推崇,也展现诗人擅长塑造超凡形象的艺术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东岳真人张炼师,高情雅淡世间稀”,开篇直接点题,以“东岳真人”赋予张炼师仙道身份,“高情雅淡”四字,诗人一笔就勾勒出其超凡品性——不与世俗同流,在尘世中显出清雅淡泊。“世间稀”的感叹,把张炼师推到“尘世难得一见”的高度,既奠定全诗对其钦慕、赞颂的情感基调,又提出了疑问吸引探究:这究竟是怎样一位超凡脱俗的人物?颔联:“堪为列女书青简,久事元君住翠微”,承接首联“高情雅淡”,从“德行”与“修行环境”双向进行深化。“堪为列女书青简”,将张炼师与“列女”(古代有德行、可入史传的女子)并列,赞誉其德行足以载入史册,把“高情”落到具体的“德行高洁”;“久事元君住翠微”,“元君”是指道教仙尊,“翠微”代指清幽山林,写张炼师长期追随仙尊、隐居深山,以仙途与山林的双重“超凡环境”,烘托其远离尘世、潜心修行的“雅淡”,让首联的抽象品性,变得可感受、可触碰。颈联:“金缕机中抛锦字,玉清台上著霓衣”,诗人将视角转向生活与服饰细节,是全诗的“转向”笔。“金缕机”“抛锦字”,把仙家生活写出人间烟火气——看似写织布、传信的日常,实则因“金缕”“锦字”的华丽,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雅致;“玉清台”(道教仙境)“著霓衣”,瞬间把场景拉回仙界,以“霓衣”的飘逸,强化张炼师的仙气。这两句诗像双面镜,一面照见“仙”的神秘,一面映出“人”的鲜活,让张炼师的形象,在“仙俗交融”里变得愈发立体感。尾联:“云衢不要吹箫伴,只拟乘鸾独自飞”,以浪漫想象点燃主旨,完成“合”的闭环。“云衢”指天际,“乘鸾”是道教仙游的象征。“不要吹箫伴”,强调张炼师不依赖同伴、遗世独立的姿态;“独自飞”把其对自由仙途的向往、超凡出尘的志趣,推向顶点。既呼应开篇“高情雅淡”的品性,又让全诗的尊崇之情,在“独自飞”的画面里,余韵悠长——仿佛看见一位仙风道骨的炼师,驾鸾翱翔天际,把尘世的凡俗,远远抛在身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欧阳詹《晨装行》

下一篇:唐·刘禹锡《忆乐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