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虫喧暮色":暮色中,螟虫声声喧闹,
# 暝虫:泛指各种秋虫。暝:一作暗,一作螟。
"默思坐西林":我默默思索,静坐在西林寺里。
# 西林:指西林寺。,思坐:一作坐思。
"听雨寒更彻":在寒冷的夜里听着雨声,更觉寒意透彻,
# 彻:通夜。谓一直到天明。一作“尽”。
"开门落叶深":清晨推开门,只见落叶堆积得很厚。
"昔因京邑病":往昔因为在京城遭遇困顿,
# 京邑病:无可与贾岛同在京城长安时,贾岛屡试不第,积忧成疾。京邑:指京城长安。
"并起洞庭心":我和兄长一同产生了隐居洞庭湖畔的心思。
# 洞庭心:指泛舟洞庭湖上的归隐之心。
"亦是吾兄事":这也是兄长您曾牵挂的事呀,
# 事:一作弟。,吾兄:称贾岛。
"迟回共至今":可因迟疑徘徊一直拖到了如今。
# 共:一作直。,迟回:游移,徘徊。
唐代诗僧
无可(?~?),唐代诗僧。俗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贾岛从弟,曾与贾岛同居青龙寺,后云游越州、庐山等地,大和间住华山树谷寺,又住白阁寺。其工诗,多五言,律调谨严,意在言外,诗与贾岛、姚合等齐名,诗风亦相近。亦擅书法。今传有《僧无可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寄赠抒情诗。描绘了秋日暮色中螟虫喧闹,诗人静坐西林寺冥思,寒夜听雨、晨起见落叶堆积的景象,回忆往昔因在京城患病,与从兄贾岛同起归隐洞庭之心,感叹这件事因种种缘由,迁延至今仍未践行,表达对从兄的思念及对归隐之事的沉吟。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暝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以螟虫在暮色中的喧闹之动,衬托诗人静坐西林寺冥思之静,一喧一默,一动一静,鲜明对比间凸显环境的清幽与诗人内心的孤寂、沉静,为下文抒情营造氛围,让思念与感慨在静谧背景中更显深沉。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暝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绘暮色苍茫、虫鸣嘈杂之景,“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描寒夜听雨、晨起见满院落叶之境,景中融入诗人孤寂、思念之情;后四句叙事忆往事,“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含仕途失意、渴望归隐的感慨,“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抒对兄长的牵挂与对归隐迁延的无奈,情与景、事交融,让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尽显五言律诗情景交融之妙。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兴法起笔,物我对照鲜明。西林寺坐落庐山香炉峰西南,风景殊胜。东晋时,高僧慧远居东林寺,其弟慧永居西林寺,巧的是二人亦姓贾。无可栖身庐山,长住西林寺,对贾岛思念深切,或许正因这层渊源。此二句勾勒暮色苍茫、草虫喧嚷之景,作者静坐禅房,沉思缄默。一喧一默、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意趣更浓。三、四句写无可趺坐蒲团,晨夕间的见闻。秋夜中,苍苔凝露清冷,菊径裹挟风寒,蛩声凄切,人难成寐,五更时分,听觉尤为敏锐。诗人耳中唯有松涛阵阵、秋雨潇潇,直听到更漏滴残(“彻”字尽显夜之漫长)。奇妙的是,天亮开门,却未见雨迹,唯有满庭厚积的落叶(“深”字状出落叶堆积之态)。此为绝妙之笔。“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写“落叶”却言“听雨”,意不在“听雨”,实则刻画长夜难眠、对贾岛的思念。这般象外之句,比直抒胸臆更进两层,韵味悠长。五、六句转入往事回溯。往昔,兄弟二人同在京城长安,贾岛屡试不第,忧愤累积成疾,曾与无可相约,回归山林、重皈佛门。一个“病”字,双重意蕴。既写贾岛科场失意的忧愤,又暗指朝廷昏聩、不识人才,国事如病入膏肓。双重困境叠加,催生出泛舟洞庭、归隐渔樵的心思。这恰是无可“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的最佳注脚。事实上,贾岛此后并未践行这“烟霞之约”。故而无可道:“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吾兄事”当指贾岛在宦海浮沉、执着功名之事。贾岛虽科举未第,却尘心未灭,苦苦求仕,仅得长江主簿之职。在一心高蹈逃禅的无可眼中,早应遁世,可兄长太过“迟回”,仍追逐名禄,实是自寻烦忧。从“共”字观之,无可此刻仍盼贾岛能同赴“烟霞约”,舍却尘俗、皈依佛门。后半部分的前尘追忆与前半部分的眼前即景,需协调统一,“落叶”二字成前后关联的关键支点。首二句写暮色、虫喧、默思、静坐,为“听落叶”造势;三、四句展现深山、深寺、深秋、深夜之境,金风卷落叶,恰似狂飚骤雨,正面写“听落叶”。后四句则是“听落叶”的余韵,亦是听落叶触发的襟怀。常言道“落叶归根”,无可深夜听落叶,难免念及与从兄贾岛的“烟霞约”“洞庭心”;可惜贾岛至今仍浪迹尘俗,叶已落却难归根,后四句的情怀便自然倾泻。可说这首诗实质是“听落叶有怀”,诗眼尽在“落叶”二字。
4. 作品点评
全诗前四句写景,情藏景中;后四句叙事,情现事里。写景、叙事、抒情交融,浑然一体,结构严谨。诗人以兴开篇,物与我互映,动静对写,对比鲜明。又借错觉感官,别有趣味,耐人品味。无可以此诗代信寄赠贾岛,传递思念与劝归之意。
# 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有比物以意而不言物,谓之“象外句”。如无可上人诗曰“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声”,是落叶比雨声也。又曰“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是微阳比远烧也。用事琢句,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耳。此惟荆公、山谷、东坡知之。
《诗史》
# 听雨彻夜,既而开门,乃是落叶如雨,此体极少而绝佳。“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亦然。陈后山“辉辉垂重露,点点缀流萤”,谓柏枝垂露若缀萤然,一句指事,一句设譬,诗中之奇变者也。
宋末元初方回《瀛奎律髓》
# 虽不及乃兄“落叶满长安”,亦自精采。
清屈复《唐诗成法》
# 何义门:《冷斋夜话》亦如此(按如方回评)解上、下、虚、实。借对固自有意,然即二句皆实,亦悲秋真景也。纪昀:此说(按指“落叶如雨”)自通、然作雨后叶落,亦未尝不佳。又云:格韵颇高。
宋末元初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寒僻之思,幽窅之兴,真是本公难弟(“听雨”二句下)。只拈一事,寓感俱集(“昔因”二句下)。古极,朴直处亦是本公(末二句下)。
清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上一篇:唐·无可《御沟水》
下一篇:唐·无可《晚秋酬姚合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