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iū
yuè
tái
kàn
yuè

朝代:唐作者:无可浏览量:1
hǎi
chén
āi
yuè
cóng
kōng
lái
shuǐ
guāng
lóng
cǎo
shù
liàn
yǐng
guà
lóu
tái
hào
yào
jīng
jīng
yíng
shī
bàng
tāi
xiāo
fēn
píng
jiàn
wàng
yīng
jiàn
péng
lái

译文

海上的雨洗涤了尘埃,月亮从碧蓝的天空出现。水光笼罩着岸边的草树,如白绸般的月影映在楼台。明亮的光辉让鲸鱼的眼睛为之迷眩,晶莹的月色使蚌中的珠胎失去光彩。深夜倚着栏杆远望,借助月光该可望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逐句剖析

"海雨洗尘埃":海上的雨洗涤了尘埃,

# 尘:一作烟。

"月从空碧来":月亮从碧蓝的天空出现。

"水光笼草树":水光笼罩着岸边的草树,

"练影挂楼台":如白绸般的月影映在楼台。

# 练:形容月光如白练。

"皓曜迷鲸目":明亮的光辉让鲸鱼的眼睛为之迷眩,

# 皓曜迷鲸目:皓洁明亮的月光,照落海上,使鲸鱼睁不开眼来。曜:一作耀。目:一作口。

"晶荧失蚌胎":晶莹的月色使蚌中的珠胎失去光彩。

# 晶荧失蚌胎:意谓月光的晶莹,掩盖了海里珍珠的光芒。珠在蚌中,如蚌怀胎,所以把珍珠称为蚌胎。

"宵分凭槛望":深夜倚着栏杆远望,

# 槛:一作栏。,宵分:夜间。

"应合见蓬莱":借助月光该可望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 应合见蓬莱:意谓借助月光该可望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秋越台看月》是晚唐诗人李群玉创作的咏月诗作,一说无可作,以五言律诗形式描绘中秋夜登临越王台所见的广州月景。首联以洗练笔墨勾勒雨后月升场景;颔联过练影意象描摹月光如水般笼罩城池的景致;颈联化用“蓬莱鲸目”典故,以鲸目、蚌胎等意象隐喻月光之璀璨;尾联是凭栏望月的动作描写,将现实景观与蓬莱仙境相结合,暗含隐逸之思。该诗不仅呈现了广州“粤台秋月”的独特景致,也为唐代中秋习俗从岭北传入广州提供了佐证,作为现存较早的越台赏月诗,被收录在《全唐诗》等典籍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僧

无可(?~?),唐代诗僧。俗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贾岛从弟,曾与贾岛同居青龙寺,后云游越州、庐山等地,大和间住华山树谷寺,又住白阁寺。其工诗,多五言,律调谨严,意在言外,诗与贾岛、姚合等齐名,诗风亦相近。亦擅书法。今传有《僧无可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吸引了大量中原移民前来,从而促成了中秋习俗在岭南地区的传播。诗人李群玉的作品,比如《中秋越台看月》,就提到了当时广州的中秋习俗,这说明过中秋的风俗已经从岭北传到了广州。越王台是南越王赵佗所筑的遗址(位于现在的越秀公园一带),从汉代开始就是人们登高观景的胜地,并且因为秋月景观优美而获得了“粤台秋月”的美誉。诗人李群玉在客居岭南的时期,通过创作这首诗,记录下了当时人们在中秋节登上越王台赏月的具体场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中秋咏月诗。诗歌勾勒出了月下草木楼台的静谧之美,既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赞叹,又暗含对超然境界的追寻。

2. 写作手法

烘托:颔联中“水光”、“练影”是为了渲染月的皎洁;颈联“皓曜”、“晶荧”也是为了映衬月的明亮;尾联“应合见蓬莱”化用蓬莱仙山的典故,更是为了烘托出整个中秋月夜景色之美。诗人在层层烘托的递进描写中,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意境,让读者得到了美的享受。用典:诗末“应合见蓬莱”一句,化用蓬莱仙山的典故:蓬莱为神话中海上三神山之一,相传位于渤海,乃仙人居所,以金玉为宫阙,凡人难至,象征缥缈仙境。李群玉登临越王台赏月至夜半,借蓬莱典故暗喻眼前澄澈月景恍若仙境,既呼应“粤台秋月”的自然奇观,亦流露对超逸境界的向往。比喻:颈联“水光笼草树,练影挂楼台”中,“练影”以白色绸缎喻月光,将月色在水面与楼台的投影具象化为轻纱般的绸带,生动呈现月光的柔美与静谧。正衬:颈联“皓曜迷鲸目,晶荧失蚌胎”句中,借用鲸鱼的眼睛(传说中很亮)和珍珠的光华(蚌胎)这两种本身明亮的事物,描写它们被月光迷住、失色,从而正面衬托出中秋月光的更加明亮皎洁。

3. 分段赏析

细读这首五律,令人顿生向往。此诗写诗人伫立在水边高台之上,沐浴在皎洁的月色之中,得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受。首联写秋雨刚过,尘埃尽散,一轮满月自碧空倾泻而下。“来”字将明月写得鲜活——既写出它高挂碧空、遍洒清辉的景象,又传递出诗人满心的欢喜,生动传神。颔联接着描绘月光下的景致:月光倾泻湖面,水波轻漾,粼粼波光映上路旁花树;如素绢般的月影,又静静铺满楼台。中秋月景显得格外清澈幽静,令人倍感安适。颈联以衬托手法凸显月色之亮:月光洒向水面,金波闪烁刺目,连游鱼都眯起了眼;月色莹润通透,连珍珠的光泽都被比了下去。虽已将月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却兴致未减,笔锋一转。尾联从个人感受切入,抒发赏月之乐。诗人沉醉在这良宵美景里,连时间流逝都没察觉,寒露渐重也浑然不觉,思绪飘飞,恍惚间似已身处传说中的蓬莱仙岛。此刻他完全陶醉于月色,直如“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几欲飘然成仙。这首诗恰似一幅幽雅恬静的中秋赏月图,诗中有画,画里含情,足见诗人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之所以能写得引人入胜,是同其语言的精练贴切分不开的。李群玉早有定评“工诗,文词藻丽”。本诗音律和谐,语言生动,对仗工整,比喻、用典贴切,在遣词造句方面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功底。李群玉同期创作地《中秋广江驿示韦益》和《中秋夜南楼寄友人》诗,共同构成了反映唐代岭南中秋习俗的文学映像。宋元时期《南海百咏》和《羊城古钞》等文献也曾多次征引此诗,使本诗成为考证越王台历史风貌的重要文本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欧阳衮《及第后返闭户穷》

下一篇:唐·无可《金州别姚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