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下何所有":堂屋下面有什么东西呢,
# 堂下:屋阶之下。
"十松当我阶":十棵松树正对着我的台阶。
# 当:遮蔽。
"乱立无行次":它们杂乱地站立着,没有整齐的行列次序,
# 乱立:指十松生长位置凌乱无章。
"高下亦不齐":高的和低的也参差不齐。
# 下:低。
"高者三丈长":高的有三丈多长,
"下者十尺低":低的只有十尺左右。
"有如野生物":看上去就像是野生的植物一样,
"不知何人栽":不知道是什么人栽种的。
"接以青瓦屋":这些松树与青瓦屋相接,
"承之白沙台":下面是白沙台相承。
"朝昏有风月":无论早晨还是黄昏,都有清风明月相伴,
# 风月:清风明月。,朝昏:早晚。
"燥湿无尘泥":这里或干燥或潮湿,却没有一点尘埃泥土。
# 燥湿:一作𤍜温。
"疏韵秋槭槭":秋天的时候,稀疏的松声发出槭槭的声音,
# 槭槭:象声词,风吹叶动声。一作瑟瑟。,疏韵:轻清谐合的声音。
"凉阴夏凄凄":夏天里,松荫凉爽,令人感到凄清。
# 凄凄:寒凉。
"春深微雨夕":春夜,在那细雨纷纷的傍晚,
"满叶珠蓑蓑":松叶上挂满了晶莹的水珠。
# 蓑蓑:一作漼漼。
"岁暮大雪天":到了年末的大雪天,
"压枝玉皑皑":松枝被白雪覆盖,一片洁白如玉。
# 皑皑:白貌。
"四时各有趣":四季之中,松树各有各的趣味,
"万木非其侪":其他众多的树木都比不上它。
"去年买此宅":去年我买下这座宅子,
"多为人所咍":很多人都嘲笑我。
"一家二十口":我们一家二十口人,
# 二:一作三。
"移转就松来":为了这松树而搬迁到这里来。
# 就:趋,归。
"移来有何得":搬来这里得到了什么呢,
# 移来:一作近松。
"但得烦襟开":只是让我烦闷的心情得以舒展开来。
# 烦襟:烦闷心怀。
"即此是益友":这松树就是我的益友啊,
"岂必交贤才":又何必一定要结交那些贤能的人才呢。
"顾我犹俗士":回头看看我自己,仍然是一个世俗之人,
"冠带走尘埃":头戴官帽,身行尘世,沾染了不少尘埃。
"未称为松主":我还不能称得上是松树的主人,
"时时一愧怀":常常在心里感到愧疚。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白描:诗中多处运用白描,如“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不加修饰地勾勒出庭松的位置和形态,让读者清晰地想象出十松杂乱无章、高低错落的样子,生动展现了庭松自然随性的特点,使诗歌具有一种质朴的美感。对比:“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将庭松与其他树木进行对比,突出庭松在四季中都有独特的意趣,是其他树木所不能及的,进一步强调了庭松的与众不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庭松的偏爱,通过对比使庭松的形象更加鲜明。托物言志:诗人借庭松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庭松虽无整齐的行列和高度,却有着独特的韵味和品质,在不同季节都展现出自己的风采。诗人以松自比,虽身为俗士,在尘世中沾染尘埃,但向往庭松般自然、洒脱的生活态度,表达了自己对宁静、自在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身未能完全摆脱世俗束缚的愧疚之情。多角度描写:从不同角度对庭松进行描写。“疏韵秋槭槭,凉阴夏凄凄。春深微雨夕,满叶珠漼漼。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分别从听觉(秋声疏韵)、触觉(夏阴凉意)、视觉(春雨满叶、冬雪压枝)等方面,描绘了庭松在四季不同时节的景象,全方位展现了庭松的风姿,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庭松的魅力,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即点明堂下有十棵松树,它们杂乱地立于台阶前,高低不齐,仿佛野生一般,给人一种自然随意的感觉,引发了诗人对其栽种者的好奇。接着描述松树与青瓦屋、白沙台相接,所处环境清幽,无论早晚都有风月相伴,且干净无泥尘,展现出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在对庭松四季景象的描绘中,诗人细腻地展现了其不同的风姿。秋天时,松声疏落,发出槭槭之音;夏天里,松荫凉爽,带来阵阵寒意;春夜细雨中,松叶挂满水珠;冬日大雪天,松枝被白雪覆盖,如玉般洁白。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庭松在不同季节的独特魅力,让人感受到它的生机与活力。随后,诗人叙述了自己去年买宅的经历,当时很多人嘲笑他,但他却因为这十棵松树而全家搬来。对他来说,搬到这里最大的收获就是能让自己烦闷的心情得到舒缓,他把松树视为益友,认为不一定非要结交贤才才能获得心灵的慰藉。最后,诗人反思自己仍是一个世俗之人,在官场中奔波,沾染了尘埃,觉得自己还不配做松树的主人,时常心怀愧疚。
上一篇:唐·皇甫冉《酬张继》
下一篇:唐·王维《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