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liǔ
zhī
jiǔ
shǒu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sài
běi
méi
huā
qiāng
chuī
huái
nán
guì
shù
xiǎo
shān
qǐng
jūn
zòu
qián
cháo
tīng
chàng
xīn
fān
yáng
liǔ
zhī

译文

塞北的《梅花落》用羌笛吹奏,淮南小山为楚辞《招隐士》作词。请你不要再吹奏前朝的曲子,来听听新创作的《杨柳枝》。

逐句剖析

"塞北梅花羌笛吹":塞北的《梅花落》用羌笛吹奏,

# 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

"淮南桂树小山词":淮南小山为楚辞《招隐士》作词。

# 桂树:指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小山作的《招隐士》,其首句为“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请君莫奏前朝曲":请你不要再吹奏前朝的曲子,

# 莫:不要。

"听唱新翻杨柳枝":来听听新创作的《杨柳枝》。

# 翻:改编;一说演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七言绝句,为其晚年组诗作品之一。这首诗前两句“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以如诗如画之笔,描绘出塞北与淮南两地迥异的风情,塞北豪迈、淮南风雅,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后两句“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则通过劝诫,表达出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劝人莫沉湎于旧曲,要聆听新时代之音。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等手法,言浅意远,既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又保持了纯正的民歌风味,理趣与意境兼得,雅俗互补,颇具画面感,艺术水平颇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杨柳枝词九首》应是刘禹锡晚年所创作的一组诗作。杨柳作为典型的北方风物,在诗中清晰提及长安以及洛阳的金谷园、铜驼陌、炀帝行宫等地点。由此可以合理推断,这组诗应是刘禹锡晚年身处东西二京期间创作的。刘禹锡晚年常与白居易相互唱和酬答,当时白居易创作了组诗《杨柳枝词八首》,而刘禹锡的这组《杨柳枝》九首,便是与之唱和的作品,本诗便是其中开篇的第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歌以“杨柳”为吟咏对象,借对杨柳相关意象的描绘,开篇展现不同地域风情,进而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悟,劝诫人们不要一味留恋前朝旧事物,要积极接受新变化,体现出诗人在文学创作上的革新精神。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引用“梅花”指代汉乐府横吹曲《梅花落》,借“桂树”指代《楚辞》中的《招隐士》篇,借助这些典故丰富诗歌内涵,为后文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的观点做铺垫,使诗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对比:将前朝旧曲《梅花落》《招隐士》与新翻的《杨柳枝词》进行对比,突出新曲在形式或内涵上的创新,强调诗人对创新的追求,呼吁人们关注新事物,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说服力。借代:以“前朝曲”借代《梅花落》《招隐士》等旧有乐曲,简洁而形象地代表那些传统、陈旧的艺术作品,让表达更为凝练,易于读者理解诗人对旧事物的态度。

3. 分段赏析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首句提到的“梅花”,源自汉乐府横吹曲里的《梅花落》,此曲用笛子演奏(羌笛属于笛的一种类型)。其曲调流传甚广,从南朝到唐代,众多文人如鲍照、吴均、徐陵、卢照邻、沈佺期等都创作过《梅花落》的歌词,且内容均围绕梅花展开(相关记载可查阅《乐府诗集》卷二四)。这句诗所表达的意思是,起源于塞北地区的《梅花落》乃是通过笛子吹奏演绎的乐曲。次句涉及的是《楚辞》中的《招隐士》篇章。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小山等人创作《招隐士》,用以表达对屈原的深切哀悼。《招隐士》开篇便言“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文中还有两处出现“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的语句,正因如此,刘禹锡在诗中以桂树来指代《招隐士》篇。《招隐士》篇幅不长,然而其情辞极为悱恻动人,深受后世传颂。其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更是备受后世文人喜爱。乐府杂曲歌辞里有《王孙游》曲,南齐的谢朓、王融以及唐代的崔国辅都曾为其创作歌词,皆是由这两句衍生而来(可参考《乐府诗集》卷七四)。所以,次句的含义是,《招隐士》为淮南小山所作的歌词。《梅花落》源自塞北,主要歌咏梅花;《招隐士》出自淮南王门下,多次咏及桂树,它们与《杨柳枝词》(主要咏柳)均以树木作为歌咏对象,在内容层面存在相通之处,故而刘禹锡将它们与《杨柳枝词》进行比较。《梅花落》《招隐士》虽创作于西汉时期,但在后世长久流传,直至唐朝依旧被人们吟唱诵读。唐代的文人墨客不仅创作《梅花落》《王孙游》这类乐府古题诗,在其他诗作中也常常提及这两部作品。例如,李白曾写道:“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此处的“落梅花”指的就是吹奏《梅花落》曲。王维也有诗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这便是化用了《招隐士》的意思。这些都充分表明这两部作品在唐代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诗的最后两句“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表明:《梅花落》《招隐士》终究属于前朝的旧曲,不必再演奏了,当下还是来听听经改旧翻新后的《杨柳枝词》吧。《折杨柳》原本也是乐府旧曲。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鼓角横吹曲里有《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枝词》,相和歌辞中有《折杨柳行》,清商曲辞中有《月节折杨柳歌》,其歌辞大多创作于汉魏六朝时期,并且都采用五言古体的形式来表达情感。然而,到了唐代,众多文人创作的《杨柳枝词》,从白居易、刘禹锡到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薛能等的大量作品,却都采用七言近体的七绝形式来写作。尽管内容依然围绕杨柳或与杨柳相关的事物展开,但在形式上确实进行了创新。唐代常以绝句配乐演唱,其中七绝尤为常见。《乐府诗集》将这些作品都编入近代曲辞,这足以说明它们是隋唐时期的新曲调。

4. 作品点评

刘禹锡创作了一组乐府小章《杨柳枝词》,共计九首,而这一首作为开篇之作,堪称整个组诗的序曲。此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刘禹锡在文学创作方面所秉持的革新精神,令人印象深刻。从诗的结构来看,上下两联在形式上近乎对偶。每联的表意相互对称,词语也大多呈现出对称的状态。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整首诗在整体上保持了整齐匀称的美感,同时又不失灵动,处处彰显出自然流畅之韵,在规整中蕴含着活泼的韵律节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盖后来始变新声,而所谓乐天《杨柳枝》者,称其别创词也。

宋王灼《碧鸡漫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唐彦谦《春日偶成》

下一篇:唐·姜皎《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五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