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jì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3
fāng
jǐng
xiāo
cán
shǔ
shēng
gǎn
shí
shì
zuò
hán
qíng
rén
kāi
kǒu
gòng
shuí
yǒu
jiǔ
huí
tóu
hái
qīng
zuì
duì
shù
cóng
hóng
sháo
yào
cháng
wǎn
绿
chāng
míng
chūn
guī
qiǎn
yīng
liú
hǎo
zhù
yuán
lín
sān
liǎng
shēng

译文

芳香的春景逐渐消散,暑气开始升起,感慨时光流逝,我静坐含情,思绪万千。身旁无人开口与我交谈,又能与谁倾诉,只有端起酒杯,回头自斟自饮,以解忧愁。醉酒后,我对着几丛盛开的红芍药发呆,口渴时,我品尝了一碗清凉的绿昌明茶。春天似乎派遣黄莺留下啼鸣,在园林中,那清脆悦耳的三两声,仿佛在挽留春天。

逐句剖析

"芳景销残暑气生":芳香的春景逐渐消散,暑气开始升起,

"感时思事坐含情":感慨时光流逝,我静坐含情,思绪万千。

"无人开口共谁语":身旁无人开口与我交谈,又能与谁倾诉,

"有酒回头还自倾":只有端起酒杯,回头自斟自饮,以解忧愁。

"醉对数丛红芍药":醉酒后,我对着几丛盛开的红芍药发呆,

"渴尝一碗绿昌明":口渴时,我品尝了一碗清凉的绿昌明茶。

# 绿昌明:自注:蜀茶之名也。

"春归似遣莺留语":春天似乎派遣黄莺留下啼鸣,

# 似:自注:一作自。

"好住园林三两声":在园林中,那清脆悦耳的三两声,仿佛在挽留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尽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起兴、借景抒情、拟人手法、对比与反衬以及平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多种手法,以诗人的个人情感为主线,从感慨时光飞逝到孤独无奈,再到醉酒自遣与留恋春天,情感层次丰富而真挚。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与对孤独无奈的自我排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等句,借助具体景物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红芍药象征春天的繁华与热烈,而绿昌明则可能是诗人用来消解暑气与愁绪的饮品。这些景物不仅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象,更寄托了诗人对逝去春光的留恋和对当前心境的抒发。拟人:“春归似遣莺留语”一句,诗人将春天拟人化,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色彩。春天离去时,仿佛在叮嘱黄莺留下几声啼鸣,这种手法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强了读者的共鸣感。对比:诗中通过对比春日的繁华与夏初的暑气的对比,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乐景写哀情:诗人以描绘春末时节依然美丽的景色,如绚烂的花朵、翠绿的树叶等乐景,来与诗人内心的哀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运用反衬手法来突出春天即将逝去的哀愁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2. 分段赏析

首联描述了春末夏初的景象,春日的美景逐渐消退,而暑热之气开始滋生。诗人因感慨时光的飞逝而心生种种心事,独坐时满怀情感。颔联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他希望能与人倾诉心事,但环顾四周却无人开口,只能独自饮酒。“有酒回头还自倾”一句,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寂与自我排遣。颈联诗人醉酒后独自面对几丛盛开的红芍药,这些花儿在春末夏初热烈地绽放,反衬出诗人的落寞。口渴时,他品尝了一碗绿色的昌明茶,既是为了消渴,也是为了恢复清醒。尾联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春天的留恋。他认为春天离开时一定嘱咐过莺鸟,让它们继续留在园林中鸣叫。园林中不时传来的莺鸟啼鸣,让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余韵,也寄托了他对逝去时光的留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长斋月满寄思黯》

下一篇:唐·姚合《题金州西园九首·草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