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ǒng
hàn
fēng
xià

朝代:唐作者:李益浏览量:2
tǒng
hàn
fēng
西
xiáng
yíng
huáng
zhàn
yōng
cháng
chéng
zhǐ
jīn
yān
rán
shí
běi
rén
kōng
yuè
míng

译文

统汉峰西边是投降者的营地,黄沙掩埋着累累白骨,堆积在长城脚下。如今虽已刻下燕然山的纪功碑文,但北方边地只剩空旷的荒野,唯有一轮孤月高悬。

逐句剖析

"统汉峰西降户营":统汉峰西边是投降者的营地,

# 降户:唐代称少数民族归降者为降户。,统汉峰:烽火台名,当在置突跃降户的六胡州一带。峰:一作烽。

"黄河战骨拥长城":黄沙掩埋着累累白骨,堆积在长城脚下。

# 河战:一作沙白。

"只今已勒燕然石":如今虽已刻下燕然山的纪功碑文,

# 燕然石:指当时已取得御边战争的胜利。,只今:如今。

"北地无人空月明":但北方边地只剩空旷的荒野,唯有一轮孤月高悬。

# 北:一作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统汉峰下》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一首边塞七绝。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战后苍凉的边塞图景:诗中“黄沙白骨拥长城”的惨烈场景与“无人空月明”的寂寥画面形成强烈对比,深刻揭示了战争胜利背后的沉重代价。诗人通过“勒燕然石”的功名与“战骨拥长城”的现实对照,传达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即便赢得胜利,留下的也只是荒芜的战场和无数生命的消逝,在凄冷的月光下更显悲凉。全诗以景写情,以战后的空寂反衬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反战的思想和对和平的深切呼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统汉峰西降户营”中“统汉峰”指唐代边境的烽火台,象征军事防御体系。“统汉”二字暗含对汉朝辉煌边防的追慕,凸显唐代边塞的衰颓。“降户营”指安置突厥降卒的营地(唐代设“六胡州”安置归附部落),反映中唐边疆民族杂居的复杂局势。开篇即以烽火台与降卒营的并置,展现边塞的肃杀与历史沧桑,为全诗奠定苍凉基调。“黄河战骨拥长城”中“黄河战骨”以触目惊心的意象直写战争残酷,黄沙掩埋尸骨,暗示戍边将士的无名牺牲。“拥”字拟人化,写白骨堆积如拥塞长城,凸显边患之重。“长城”既是实体防御工事,亦象征中原文明的屏障,其与“白骨”的并置,暗讽边防徒有其表。后两句:“只今已勒燕然石”中“勒燕然石”化用东汉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的典故,本为彰显武功。“只今”转折性时间词,暗指唐代边功虚妄——虽效仿汉人刻石,却无实际战果,反衬当下边防的无力。此句借古讽今,批判中唐藩镇割据下边防空虚、徒留形式主义的现状。末句“北地无人空月明”中“北地无人”直指边疆荒芜,戍卒凋零,与首句“降户营”形成闭环,强调军事体系的崩溃。“空月明”以亘古不变的明月对照人事凋零,凸显“边功”幻灭后的虚无感,意境寂寥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颀《寄焦炼师》

下一篇:唐·钱起《和万年成少府寓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