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休乘暇日":趁闲暇之日归乡休憩,
"馌稼返秋场":为田间劳作的家人送饭,往返于秋日的打谷场。
# 馌稼:给收获庄稼的人送饭。
"径草疏王彗":小路上的野草稀疏零落,
"岩枝落帝桑":山岩旁的桑树枝叶飘落。
"耕田虞讼寝":耕田劳作间,世间的诉讼纷争仿佛都已止息,
"凿井汉机忘":凿井而居时,机巧之心也随之忘却。
"戎葵朝委露":蜀葵清晨缀着露珠,
# 戎葵:即蜀地所产之葵,亦称蜀葵。一说大于常见之葵的大葵。
"齐枣夜含霜":齐枣夜晚凝着寒霜。
# 齐枣:齐鲁所产之枣。一作荠草。
"南涧泉初冽":山南的溪泉初显清冽,
"东篱菊正芳":东篱的秋菊正吐芬芳。
"还思北窗下":不禁想起北窗之下,
"高卧偃羲皇":仰卧休憩如同上古时代的淳朴先民一样。
# 偃羲皇:歇息着伏羲氏时代的人。
“初唐四杰”之一
卢照邻(635?~686?),唐代诗人。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任邓王府典签、新都尉。中年后患风痹症,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颍水而死。卢照邻工诗歌善骈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他们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尤长于七言歌行,多愁苦之音。《长安古意》《行路难》等篇述世事变迁、繁华衰谢之感,音节流转,为世所称。代表作品有《行路难》《长安古意》。今存辑本《幽忧子集》。
1. 分段赏析
“归休乘暇日,馌稼返秋场”两句是全诗的起笔。首句“归休乘暇日”点明诗人趁闲暇归乡休憩,“归休”二字透露对官场劳顿的暂离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次句“馌稼返秋场”描写为田间劳作的家人送饭、往返于秋场的场景,“馌稼”与“秋场”的细节,既展现田家生活的真实图景,又暗含诗人对参与农事的主动融入,为全诗奠定闲适亲切的基调。“径草疏王彗,岩枝落帝桑”两句是对秋日山林小径的景物刻画。“王彗”“帝桑”本为传说中的神草、神树(如《山海经》中记载的“王彗”可驱邪,“帝桑”为神树),此处泛指普通草木,“疏”“落”二字以动词精准勾勒秋草稀疏、桑枝零落的景象,既暗合秋日万物凋零的时序特征,又借神话意象增添山林的古雅气息,在质朴的白描中见诗人对自然细节的细腻观察。“耕田虞讼寝,凿井汉机忘”两句转向对田家生活的深层感悟。“虞讼寝”化用《史记·五帝本纪》中虞舜治世“讼息”的典故,指农耕生活中没有诉讼纷争;“汉机忘”化用《庄子》中“汉阴丈人”忘机械之心的寓言,言凿井而居、不事机巧。二句借典故形成对仗,将田家生活理想化——既无世俗争端,又无机心算计,直抒诗人对“忘忧忘机”之境的向往,在农耕场景的描写中注入对精神纯净的追求。“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两句是对植物在秋日昼夜变化中的特写。“戎葵”清晨缀满露水,“齐枣”夜晚凝结霜气,“朝委露”“夜含霜”以时间副词与动词的搭配,细腻呈现秋露秋霜的动态过程,既符合秋日气候特征,又通过植物的状态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节律,语言凝练而画面感鲜明。“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两句聚焦自然景观中的清泉与秋菊。“南涧泉初冽”写山南溪涧的泉水初显清冽,暗合秋日寒凉;“东篱菊正芳”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意象,以“东篱”“菊芳”象征高洁志趣与隐逸情怀。一写泉之“冽”,一写菊之“芳”,从感官体验层面丰富诗歌意境,同时借陶潜典故,将个人闲居与文人传统中的隐逸精神相联结。“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两句收束全诗,升华主题。“北窗下高卧”化用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中“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典故,“偃羲皇”即仰卧而似上古伏羲时代的人。诗人从眼前的田园景象转向对理想生活的追慕,将“休日田家”的体验升华为对上古自然本真生活的向往,以典故收束,既点明全诗“超脱世俗、返归自然”的核心情志,又在语言上形成古雅与质朴的融合,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卢照邻《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
下一篇:唐·卢照邻《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