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ng
qín
tái

朝代:唐作者:卢照邻浏览量:1
wén
yǒu
yōng
róng
qiān
nián
lín
yuán
yuàn
fēng
yān
chí
tái
sōng
jiǎ
chūn
yún
zuò
yuè
tīng
qín
rén
yīng
chù
kōng
shāng
yóu
shén

译文

听说这里曾是司马相如弹琴的雅致之地,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显得寂寥冷清,四周少有人烟。庭院里的草木透着古老气息,池塘边的亭台旁,松树与槚树在春风中焕发新绿。天上的云仿佛化作当年作赋的司马相如,皎洁的月亮好似聆听琴声的卓文君。如今只有黄莺在寂静中啼鸣,让漂泊的游子徒然心生哀伤。

逐句剖析

"闻有雍容地":听说这里曾是司马相如弹琴的雅致之地,

"千年无四邻":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显得寂寥冷清,四周少有人烟。

"园院风烟古":庭院里的草木透着古老气息,

"池台松槚春":池塘边的亭台旁,松树与槚树在春风中焕发新绿。

"云疑作赋客":天上的云仿佛化作当年作赋的司马相如,

"月似听琴人":皎洁的月亮好似聆听琴声的卓文君。

# 月似:一作“花影”。

"寂寂啼莺处":如今只有黄莺在寂静中啼鸣,

# 莺:一作“鸟”。

"空伤游子神":让漂泊的游子徒然心生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相如琴台》是初唐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为背景,勾勒出古迹的苍茫意境。诗中“云疑作赋客,月似听琴人”等句,用云月比拟才子佳人,将历史烟云与自然景物交织,既暗含对才子佳话的追慕,又透出物是人非的怅惘。末句“空伤游子神”直抒胸臆,既是对古迹的凭吊,亦隐喻诗人漂泊身世,展现初唐诗歌从六朝绮丽向深沉蕴藉过渡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一

卢照邻(635?~686?),唐代诗人。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任邓王府典签、新都尉。中年后患风痹症,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颍水而死。卢照邻工诗歌善骈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他们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尤长于七言歌行,多愁苦之音。《长安古意》《行路难》等篇述世事变迁、繁华衰谢之感,音节流转,为世所称。代表作品有《行路难》《长安古意》。今存辑本《幽忧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人通过描绘琴台千年风烟、池台松槚、云月相映等景象,营造出古朴幽寂的氛围,借云似作赋客、月若听琴人之景,暗合司马相如的才名与往事,最终以莺啼处的空寂,传递出对历史余韵的追思与游子的怅然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闻有雍容地,千年无四邻”巧用司马相如琴台这一历史典故,典故原指司马相如弹琴吸引卓文君的浪漫之地,后成为文人雅集与才情的象征,诗人以“雍容地”暗指琴台,用“千年无四邻”形容其历史悠久却少人问津,既点出琴台的不凡,又写出寂寥之感。对偶:“园院风烟古,池台松槚春”。“园院”对“池台”,“风烟”对“松槚”,“古”对“春”。结构工整,前半句用“风烟古”勾勒出庭院的朦胧与沧桑,后半句以“松槚春”展现自然的鲜活生命力,“古旧”与“新生”形成的对偶,以“古”与“春”的对偶,既展现古迹的衰败,又凸显自然的生生不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自然不朽的哲思。

3. 分段赏析

​​首联“闻有雍容地,千年无四邻”​​,开篇点出琴台的历史地位与孤寂氛围。“雍容”暗指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浪漫传奇,“千年无四邻”则以夸张手法凸显古迹的荒凉。诗人未直接描写琴台形貌,却以“无四邻”的寂寥反衬其超然世外的特质,为全诗奠定苍茫基调。​​颔联“园院风烟古,池台松槚春”​​,转写眼前景象。前句“风烟古”三字凝练,既写烟霭缭绕的朦胧景致,又暗含历史尘埃的积淀;后句“松槚春”则捕捉自然生机——松柏苍翠、槚树逢春,形成“古”与“新”的对比。草木的永恒与人事的短暂在此碰撞,暗示纵使王朝更迭,自然仍亘古如斯。​​颈联“云疑作赋客,月似听琴人”​​,以拟人手法赋予云月灵性。“云疑作赋客”将流云比作司马相如挥毫赋诗的身影,虚实相生;“月似听琴人”则将冷月拟作聆听琴音的知音,赋予静谧画面以动态情感。此联巧妙呼应司马相如的文人身份与琴台典故,使历史人物与自然意象浑然交融,深化了诗意层次。​​尾联“寂寂啼莺处,空伤游子神”​​,收束全诗于怅惘之情。黄莺啼鸣本为春日生机之景,却因“寂寂”二字蒙上孤寂色彩;“空伤”直抒胸臆,点明诗人面对古迹时的怅然若失。游子漂泊的孤寂与历史长河的苍茫交织,余韵悠长,令人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东军第三》

下一篇:唐·卢照邻《赠益府裴录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