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阪高无极":陇山的山坡高耸入云,一眼望不到尽头,
"征人一望乡":戍边的将士禁不住遥望故乡。
# 一望:一作望故。
"关河别去水":关隘与河流分隔了奔涌的流水,
"沙塞断归肠":荒漠边塞啊,仿佛寸寸断绝了思归的愁肠。
"马系千年树":战马拴系在古老的树木上,
"旌悬九月霜":军旗上悬挂着九月的寒霜。
"从来共呜咽":自古至今,边地的流水与风声总在呜咽,
"皆是为勤王":这一切都是为了效忠君王、保卫国家。
“初唐四杰”之一
卢照邻(635?~686?),唐代诗人。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任邓王府典签、新都尉。中年后患风痹症,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颍水而死。卢照邻工诗歌善骈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他们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尤长于七言歌行,多愁苦之音。《长安古意》《行路难》等篇述世事变迁、繁华衰谢之感,音节流转,为世所称。代表作品有《行路难》《长安古意》。今存辑本《幽忧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通过对陇山边塞场景的描绘,刻画征人面对地理阻隔、时间漫长的戍边困境时的矛盾心理,最终以“勤王”精神将个人思乡之情升华为保家卫国的崇高使命,体现了盛唐边塞诗中个人抒情与宏大叙事的融合。
2. 写作手法
白描:“旌悬九月霜”以白描手法,剥离冗余修饰,仅用“旌”“霜”二字直呈核心画面。“悬”字凸显霜的凝固状态,暗示边塞九月已酷寒刺骨,军旗凝霜而失飘扬之态,更显环境的肃杀与压抑。以小见大,借具体物象藏尽戍边的艰辛与苍凉,无需铺陈,已让严酷尽显。
3. 分段赏析
首联“陇阪高无极”点明地点,陇山的山坡高峻绵延,无边无际,开篇便以宏大的空间感烘托出戍边环境的苍茫。“征人一望乡”紧接其后,直接引出人物“征人”,一个“望”字,将视线从高峻的山势拉回征人的内心,隐含着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颔联“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继续铺陈边塞景象:关隘河流奔涌远去,沙漠边塞的荒凉仿佛截断了归乡的念头。“别去水”“断归肠”以流水、沙漠等意象,将抽象的思乡之痛具象化,“断”字更强化了归乡无门的绝望感。颈联“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转向细节描写:战马拴在历经千年的古树上,旌旗上凝结着九月的寒霜。“千年树”暗示戍边时间漫长,“九月霜”则以秋寒的冷冽,烘托出边地的萧瑟与戍边生活的艰苦。两句通过“马”“旌”等具体物象,进一步渲染了戍边的孤寂与漫长。尾联“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收束全诗,揭示情感内核:士兵们的呜咽声从未断绝,皆因心怀“勤王”之志——为君主、为国家效力。“共呜咽”呼应前文的思乡之痛,“皆是为勤王”则升华主题,将个人的离愁别绪与保家卫国的责任结合,展现了戍边士兵虽苦犹荣的家国情怀。
# 周珽曰:极惨极苦,可悲可恨。结语更有无限感慨之思,含而不露。大抵卢诗长胜于短,乐府诸篇气力虽厚,颇乏神采,如《陇头水》、《君马黄》、《关山月》,律调亦凄,寓意亦远。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一结浑亮,最是高调。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末联叫呼凄警,愈令构结高壮,此法最堪寻挹。
清谭宗《近体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