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皇传上略":黄帝传下了高超的兵略,
# 上略:即上等的谋略,这里指八阵图。据《太白阴经》载:“黄帝设八阵之形。”,轩皇:即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
"蜀相运神机":诸葛亮运用它妙算神机。
# 神机:指神奇的计谋,这里指的是八阵图的变化功用。,蜀相:蜀国丞相,即诸葛亮。
"水落龙蛇出":水落时龙蛇从江心涌出,
# 龙蛇:即龙蛇阵,这里用来比喻非凡人物。,水落:指水势的变化,这里比喻形势变化。
"沙平鹅鹳飞":平坦的沙滩上鹅鹳飞起。
# 鹅鹳:水禽名,亦为阵名。
"波涛无动势":大江波涛并无动荡趋势,
"鳞介避余威":八阵图余威使鱼鳖远避。
# 鳞介:泛指鱼鳖等水中的动物。
"会有知兵者":应当会有懂得兵术的人,
"临流指是非":面对着江流来指点是非。
# 指是非:对某件事物进行褒贬评论。,临流:面对江流。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诗人观赏八阵图遗迹时所见之景,如“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的壮观景象,借八阵图这一古迹,表达了对蜀相诸葛亮卓越军事才能的赞叹与敬仰,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尾联两句“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巧用东晋桓温征蜀过此地并勒铭的典故,《唐语林》记载东晋桓温征蜀路过时,刻下铭文以表对古人遗迹的感慨,原意是桓温对历史的追思和对前人功绩的敬重。对此结句,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或把这个知兵术的人认为是桓温,或把这视为是诗人自比。作者运用此典故,为诗歌留下解读空间,若将知兵术之人理解为桓温,是借桓温对八阵图及诸葛亮的关注,侧面烘托诸葛亮军事才能;若看作诗人自比,则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以及面对八阵图时,如桓温般对历史的思索和由此产生的慨然之志。
3. 分段赏析
首联“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巧妙点明八阵图渊源。八阵图由诸葛亮以石布阵而成,相传其功效强大,盛弘之《荆州记》记载“八阵既成,自今行师而不复败”,杜甫也曾在《八阵图》中赞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足以彰显八阵图的非凡威力,也委婉道出诸葛亮神机妙算,是运用八阵图的不世之才。颔联“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诗人立足江边,描绘八阵图周边景致。目睹眼前景象,思绪不由自主飘回往昔,诸葛亮大摆八阵图的宏大场景如在眼前。时过境迁,当年叱咤风云的“龙蛇”已不见踪迹,唯有鹅鹳依旧在空中自在飞翔,沧海桑田之感,令人唏嘘不已。颈联“波涛无动势,鳞介避馀威”,是诗人对八阵图施展威力时的大胆设想。借当下波涛难撼、水族远避的情景,侧面烘托出八阵图昔日那排山倒海的磅礴威力,凸显诸葛亮谋略过人、智慧超凡。尾联“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隐晦运用东晋桓温的典故。据《唐语林》记载,“东晋桓温征蜀过此,勒铭曰:‘望古识其真,临源爱往迹。恐君遗事节,聊下南山石。’”此句理解见仁见智,有人认为“知兵者”指桓温,也有人觉得是诗人自比。诗人临江而立,遥想诸葛亮当年羽扇轻摇、运筹帷幄的飒爽英姿,满心景仰之余,不禁涌起效仿先贤、一展抱负的壮志豪情。
4. 作品点评
《观八阵图》此诗语言精炼,中间两联生动描绘八阵图景象、阵势与威力,历经岁月,“余威”仍在。水落沙平时,似龙蛇出、鹅鹳飞,波涛难撼,鳞介远避。尾联“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含蓄表达作者对贤臣的期盼,这是他面对中唐君主昏庸、奸臣当道、宦官弄权的黑暗现实,发自内心的渴望,期盼贤才能力挽狂澜,实现中兴。同时,此句也可看作诗人虽处困境,却壮心未灭,坚信自己能如贤才般指点江山、效命国家。从这两方面来说,该诗在思想与艺术上继承并发展了杜甫同类题材诗歌,尽显刘禹锡的独特情怀。
# 首联点出八阵图的来历,中二联写八阵图的景物、阵势与威力,尾联则含蓄地表达作者的冀盼之情。诗中的“知兵者”,隐然有自比之意。
现代古典文献学家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
下一篇:唐·刘禹锡《酬乐天小亭寒夜有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