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樊素口":樊素的口唇小巧玲珑,如同色泽鲜艳、圆润可爱的樱桃一般,
"杨柳小蛮腰":小蛮的腰肢柔软纤细,就像那在风中轻轻摇曳的杨柳枝一样。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比喻:“樱桃樊素口”将歌女樊素的嘴巴比作樱桃,形象地描绘出樊素口唇小巧、红润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杨柳小蛮腰”把小蛮的腰比作杨柳,生动展现出小蛮腰肢纤细、柔软的美妙姿态。借代:以“樱桃”借代樊素的口,“杨柳”借代小蛮的腰,以局部特征代指整体形象,简洁又生动地突出人物最具特色的部位,让读者能快速联想到两位歌女的美丽形象。
2. 分段赏析
首句聚焦樊素的口,以“樱桃”作喻,堪称精妙。樱桃在生活中色泽鲜艳,颗颗圆润饱满且小巧玲珑。诗人将樊素的口唇比作樱桃,瞬间让读者脑海中浮现出樊素口型小巧精致、唇色红润诱人的画面。樊素作为白居易家中善歌的姬人,其歌声想必清婉动人,而这樱桃小口正是发出美妙歌声的源头。口型小巧,在发声时更能精准控制气息与音色,让人不禁联想她唱歌时的神态,或轻启朱唇,或婉转低吟,樱桃小口一张一合间,美妙音符流淌而出,宛如樱桃的甜美滋味在空气中弥漫。这一比喻,既写活了樊素外在的容貌之美,又暗示了她高超的歌唱技艺,以具象化的樱桃,赋予樊素的口独特魅力,让人对她的形象有了极为鲜明且深刻的印象。次句刻画小蛮的腰,用“杨柳”为喻,同样精彩绝伦。杨柳枝条细长柔软,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尽显婀娜之态。以此形容小蛮的腰肢,生动展现出小蛮腰肢纤细、柔软灵活的特点。小蛮以善舞闻名,当她翩翩起舞时,细腰便是整个舞蹈的灵动核心。她的腰肢如杨柳般随着音乐节奏摆动,或左旋右转,或前俯后仰,轻盈而富有韵律,仿佛每一次扭动都带着杨柳的轻柔与坚韧。观者的目光会不由自主地被她的腰肢吸引,如同被春风中的杨柳吸引一般。这一比喻,将小蛮舞蹈时的动态美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仿若置身于她曼妙的舞姿之中,感受到舞蹈带来的视觉震撼,也领略到小蛮自身独特的魅力与风情。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樱桃”对“杨柳”,皆为自然物象,一个明艳娇俏,一个轻柔婀娜;“樊素口”对“小蛮腰”,明确点出所描述的人物与部位,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诗人用简洁文字,以独特视角,通过巧妙比喻,将樊素与小蛮最具特色的部位生动呈现,不仅赞美了两位女子的美貌,也展现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敏锐的捕捉能力与细腻的审美情趣。在当时唐代社会,贵族文人豢养姬妾、欣赏歌舞是常见生活方式,这两句诗也从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世俗风貌与文化氛围。
上一篇:唐·杜牧《旅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