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hǎi
shí
mén
shù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陈陶浏览量:1
hàn
jiā
zhēng
bǎi
yuè
luò
sàng
xiū
zhū
cháng
jiāng
chì
xuè
liú
guǐ
shén
xún
gōng
miào
biàn
huāng
qiū
wéi
yǒu
cháo
tái
yuè
qiān
nián
zhào
shù
lóu

译文

汉朝时期出兵征伐百越之地,勇猛的将士们刚踏上战场就大量阵亡。在广袤的原野上,红色的军旗都倒伏、消失了,长江里流淌着的都是鲜血。连鬼神都似乎在追寻着这个部族覆灭,曾经的宫殿和宗庙都变成了荒芜的土丘。只有那朝台之上的明月,历经千年,依然照耀着这古老的戍楼。

逐句剖析

"汉家征百越":汉朝时期出兵征伐百越之地,

"落地丧貔貅":勇猛的将士们刚踏上战场就大量阵亡。

"大野朱旗没":在广袤的原野上,红色的军旗都倒伏、消失了,

"长江赤血流":长江里流淌着的都是鲜血。

"鬼神寻覆族":连鬼神都似乎在追寻着这个部族覆灭,

"宫庙变荒丘":曾经的宫殿和宗庙都变成了荒芜的土丘。

"唯有朝台月":只有那朝台之上的明月,

"千年照戍楼":历经千年,依然照耀着这古老的戍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海石门戍怀古》是唐代诗人陈陶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开篇“汉家征百越,落地丧貔貅”点明汉代征伐百越时战事惨烈,将士大量阵亡;“大野朱旗没,长江赤血流”进一步渲染战争场面,广袤原野上军旗倒伏,长江水都被鲜血染红,尽显战争的残酷与悲壮。“鬼神寻覆族,宫庙变荒丘”则写战争带来的后果,昔日辉煌的王朝走向覆灭,宫殿庙宇沦为荒丘。最后“唯有朝台月,千年照戍楼”,以朝台之月历经千年依旧照耀戍楼作结,以永恒的明月反衬人事的沧桑巨变。全诗通过对历史战争的回顾与感慨,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怀,以及对晚唐国家命运的忧虑,意境雄浑苍凉,极具历史厚重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陈陶(803?~879?),唐代诗人。字嵩伯,自称“三教布衣”,长江以北人。文宗大和间游江南、岭南,曾作诗投献桂仲武、罗让、周墀、韦廑等州镇官员,然均未能引其入仕。大中三年,隐居于洪州西山。陈陶的乐府诗,意境诡异,色彩浓郁,酷似李贺。亦有《塞下曲》《胡无人行》等边塞题材之作,其中《陇西行四首》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二句,尤为人所传诵。代表作品有《游子吟》《答莲花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汉家征百越,落地丧貔貅”:诗人开篇点明历史事件,汉代征伐百越,战争残酷,致使勇猛的军士大量阵亡。“貔貅”一词,将汉军的勇猛展现出来,而“落地丧”则突出了战争的惨烈,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颔联“大野朱旗没,长江赤血流”:进一步渲染战争场面。“大野”“长江”勾勒出广阔的空间。“朱旗没”描绘了战场上军旗倒伏,象征着战斗的激烈与残酷,汉军的旗帜在广袤的原野上被淹没,暗示着战争的艰难。“赤血流”则直接描写了血流成河的景象,让人感受到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仿佛能看到那滔滔江水都被鲜血染红,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颈联“鬼神寻覆族,宫庙变荒丘”:此联从战争的结果入手,写南越王室因战争而遭受灭顶之灾,连鬼神都要追寻其覆灭的命运。“宫庙变荒丘”则形象地描绘了昔日辉煌的宫殿庙宇如今已沦为荒丘的景象,突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让人感慨万千。这两句诗通过对鬼神和宫庙的描写,暗示了战争的毁灭性,不仅让无数生命消逝,也让一个国家的宗庙社稷遭受重创,曾经的繁华化为乌有。尾联“唯有朝台月,千年照戍楼”:在历经了前面的战争惨烈与历史变迁后,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又充满历史感的画面。朝台的月亮历经千年,依然照耀着石门戍的戍楼。“朝台月”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它目睹了汉代征伐百越的战争,见证了南越国的兴衰,也看到了如今石门戍的沧桑。月亮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自然永恒的感慨。同时,朝台即朝汉台,以“朝台”这一意象作结,也蕴含了诗人平定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陈陶《洛城见贺自真飞升(一作登仙)》

下一篇:唐·陈陶《春日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