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n

朝代:唐作者:汪遵浏览量:2
bǎi
néng
jiàng
měng
kuān
fēi
huáng
dào
rén
ān
zhì
jīn
féng
zāi
yóu
zhù
dāng
shí
zhuó
zhǎng
guān

译文

卓茂长官能够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治理密县,使得蝗虫不来侵扰,百姓生活安宁。直到如今,乡里遇到灾祸时,人们仍然会祝愿和怀念当时的卓长官。

逐句剖析

"百里能将济猛宽":卓茂长官能够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治理密县,

"飞蝗不到邑人安":使得蝗虫不来侵扰,百姓生活安宁。

# 飞蝗不到邑人安:指卓茂组织人民驱除蝗灾的治郡功绩。

"至今闾里逢灾沴":直到如今,乡里遇到灾祸时,

# 灾沴:此处特指蝗灾,沴:音“立”,灾害。

"犹祝当时卓长官":人们仍然会祝愿和怀念当时的卓长官。

# 卓长官:指西汉名臣卓茂,以破除迷信、治蝗除害著称,是后世官吏景仰效仿的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密县》是唐代诗人汪遵的七言绝句,约创作于唐僖宗乾符年间。此诗以西汉卓茂担任河南密县令时,破除迷信、灭蝗护民的典故为背景,借咏史表达对勤政爱民官吏的赞许。诗的前两句概括了卓茂治理蝗灾的政绩;后两句则展现出百姓对贤吏的追念。作品借助汉代循吏的典故,暗含对唐代吏治的期许,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卓茂“以民为本”的治理智慧,体现了汪遵怀古诗借古鉴今的风格,将历史事件与现实诉求相互勾连。诗中的“济猛宽”“飞蝗不到”等意象,生动地呈现出良吏形象,折射出唐代士人对理想官僚的集体愿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汪遵(?~?),唐代诗人。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初为县小吏,家贫借书昼夜苦读,于咸通七年登进士第。汪遵善诗,尤擅长七绝,以咏史诗著名,颇寓兴讽。其作品或歌颂历史人物,或抒发怀才不遇之志,或寄寓兴亡之叹。辛文房称其“拔身卑污,奋誉文苑”。诗歌作品有《长城》《题李太尉平泉庄》《五湖》等。有《咏史诗》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介绍了西汉卓茂任密县县令时破除迷信、灭蝗护民的政绩与百姓对他的追念,体现了汪遵对勤政爱民官吏的赞许,表达了对唐代吏治的期许以及唐代士人对理想官僚的集体愿景,营造了百姓对贤吏深切追念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用典:后两句“至今闾里逢灾沴,犹祝当时卓长官”巧用“卓长官”典故。典故原意是西汉卓茂任密县县令时,因改革立法、破迷信灭蝗灾等功绩受百姓爱戴,离任时百姓不舍,后人建祠纪念,其故事流传至今。作者在诗中借百姓逢灾仍祝祷卓茂的情景融入典故,既显百姓怀念,又暗含对唐代吏治的期许,以卓茂“以民为本”的智慧为典范,勾连历史与现实诉求,体现怀古诗借古鉴今风格。

3. 分段赏析

“百里能将济猛宽,飞蝗不到邑人安”,前两句展现了卓茂在密县的治理功绩。“百里”指代县这片区域,“济猛宽”生动体现了卓茂治理时刚柔并济的智慧,他既不过于严苛,也不过于宽纵,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施策。正因为他的有效治理,使得“飞蝗不到”,蝗虫没有侵扰密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这里通过“飞蝗不到”的景象,侧面烘托出卓茂治理有方的良吏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他“以民为本”的治理成效。“至今闾里逢灾沴,犹祝当时卓长官”,后两句则转向百姓对卓茂的深切怀念。“至今”二字点明时间的延续性,即便过了很久,当乡里遭遇“灾沴”即灾害时,百姓们仍然会祝愿当年的卓长官。这里巧妙运用了“卓长官”的典故,将卓茂在密县深受爱戴、被百姓铭记的情景展现出来。诗人借百姓在受灾时对卓茂的追念,不仅体现了百姓对贤吏的期盼,更暗含了对唐代吏治的期许,希望当时能有更多像卓茂这样的官吏,以民为本,治理好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施肩吾《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下一篇:唐·杜牧《初冬夜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