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林亭不得闲":虽然拥有这座林亭,却得不到悠闲的时光,
"陌尘宫树是非间":林亭外是满是尘土的道路和代表着权势的宫树,人就生活在这充满是非的环境里。
"终南长在茅檐外":终南山长久地矗立在茅草房的屋檐之外,
# 长:一作祗。
"别向人间看华山":不要从尘世的角度去看华山,应换个方式。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写作手法
对比:“自有林亭不得闲,陌尘宫树是非间”运用对比手法,将林亭本应有的宁静闲适与现实中人们身处充满尘土(“陌尘”)、代表权势的宫树(“宫树”)之间,充满是非的忙碌生活进行鲜明对比,突出尘世的纷扰和无奈,引发读者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思考。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韦氏林亭、终南山、华山等自然景物,将自己对尘世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之情寄托于景中。“终南长在茅檐外,别向人间看华山”,借终南山的常在和华山的独特,含蓄地表达了希望远离尘世喧嚣,从自然中获得心灵宁静的情感,使情与景相互交融。象征:“陌尘宫树是非间”一句中,“陌尘”象征着尘世的繁杂与污浊,“宫树”象征着官场或尘世中的权势等,暗示了尘世生活的复杂和令人无奈的一面,深化了诗歌对尘世生活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追求的主题。
2. 分段赏析
首句“自有林亭不得闲”,开篇点明即使拥有韦氏林亭这样清幽的地方,人们依然无法获得真正的悠闲。“自有”强调林亭本身具备的清幽条件,“不得闲”则突出了现实的无奈,暗示了尘世的纷扰无处不在,即使在林亭也难以摆脱,为全诗奠定了无奈和感怀的基调。次句“陌尘宫树是非间”,进一步阐述了不得闲的原因。“陌尘”描绘了道路上的尘土,象征着尘世的奔波和污浊;“宫树”可能指代宫廷中的树木,象征着权势和地位。人们就生活在这样充满是非的环境中,形象地展现了尘世生活的复杂和艰难,加深了对尘世的批判。第三句“终南长在茅檐外”,此句描写了终南山长久地矗立在茅檐之外的景象。“长在”强调了终南山的永恒存在,与尘世的纷扰形成对比,暗示着自然的宁静和美好始终存在,只是人们常常被尘世所累而忽略了它,为后文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做铺垫。尾句“别向人间看华山”,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应该换一种角度,不再从充满是非的人间去看待华山,而是抛开尘世的纷扰,以一种纯净的心态去欣赏华山的美。这不仅是对华山的重新审视,更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解脱,表达了对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强烈向往,升华了诗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