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望丛祠":从河上看到,古祠隐约在树丛里,
# 丛祠:建在树丛中的古祠。一说解为很多庙宇。《花间集注》卷一曰:“丛祠,谓庙宇之多也。”
"庙前春雨来时":茫茫楚山笼罩着蒙蒙春雨。
"楚山无限鸟飞迟":眷恋的鸟缓缓飞去,
"兰棹空伤别离":带走欸乃的船桨,唱着孤独的别离。
# 兰棹:指用兰香木所造的船,泛指精美的船。棹,船桨,这里以“桨”代船。
"何处杜鹃啼不歇":子规何处不停地哀啼,
#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传说周时蜀国国王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鸟,悲啼不已。啼至泣血,血落地后化为花,名杜鹃花。
"艳红开尽如血":染红杜鹃带血的心曲。
# 艳红开尽如血:指杜鹃花开的灿烂。
"蝉鬓美人愁绝":相思欲绝的相思女,鬓发飘零如蝉翼,
# 愁绝:愁极。,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崔豹《古今注·杂注》:“魏文帝宫人绝所爱者,有莫琼树……琼树乃制蝉鬓,飘渺如蝉,故曰蝉鬓。”
"百花芳草佳节":更难堪百花红艳,芳草茵绿,佳节又添相思意。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女子伤别的词作,词中描写了在河上远望的春日之景,抒发女子的离情别绪,展现了男女之间的深切情意。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蝉鬓美人愁绝,百花芳草佳节”,末二句从对方入手,设想心上人也在为离别忧愁,以彼衬此,把离情推进一层;同时用人美、时美,反衬伤时、伤怀,愈显情感之深、别绪之苦。借景抒情:全词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描绘景物渲染离愁。如“庙前春雨来时”以迷蒙雨幕渲染离别迷茫,“楚山无限鸟飞迟”借飞鸟迟滞之态外化眷恋难舍之情;“艳红开尽如血”将杜鹃泣血哀啼与红花如血相融合,以凄艳物象反衬相思之痛。结句“百花芳草佳节”更以盎然春景反衬“蝉鬓美人愁绝”,乐景写哀倍增其哀。全词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以其情真,深婉感人。
3. 分段赏析
上片立足于“望”,着眼于“别”。“河上望丛祠”,“河上”点明女主人公身处船上;“丛祠”之后的“庙前春雨来时。楚山无限鸟飞迟,兰棹空伤别离”,皆是所见所感:春雨蒙蒙,正巧巧妙烘托出离别时的迷茫心境;江天寥阔,楚山含情,鸟儿似因恋春而迟飞,这正是离人情怀的曲折映射、感情的自然流露。“兰棹”一句更显婉转深透,由船及人,因见船而联想起郎君的远行。而棹起水落,珠滴点点,仿佛惜别的泪水,尤以一“空”字点染,既无情又有理,深一层写出痴情,看似幻想,实则情深意真;虽未明言儿女情长,却人情自现,韵味无穷。下片紧承上片一个“伤”字,笔意顿放,情思远扬。“何处杜鹃啼不歇,艳红开尽如血”二句借景抒情,托物寓怨:杜鹃啼叫,声声“不如归去”,杜鹃花开,似在催人还家,而现实偏是夫君离去。啼声已令人心碎,再见花开如血,更反衬出离情之痛。笔法回环跳脱,声色并用,以“不歇”写声,以“如血”写色,使哀情愈发激越,如泣如诉。结尾两句“蝉鬓美人愁绝,百花芳草佳节”由己及人,设想心上人亦为离别所苦,以彼衬此,深化离情;又以人之美、时之美,反衬此刻伤怀,情感愈加浓烈动人。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情真意切,深婉动人,一改《河渎神》词调咏祠庙的本意,堪称一大创新。词人运笔灵动,自如铺陈相思愁绪,层层递进,参差错落而意境浑成,别具一格。
# “蝉鬓美人愁绝”,果是妙语。飞聊《更漏子》、《河渎神》凡两见之,李空同所谓“自家物终久还来”耶?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
# 飞卿词中重句重意,屡见《花间集)中,由于意境无多,造句过求妍丽,故有此弊,不仅“蝉鬓美人”一句已也。
近代李冰若《栩庄漫记》
下一篇:唐·温庭筠《题僧泰恭院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