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uī
gōng
chí
tíng
jiù
yóu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1
jiǎo
jìng
fāng
táng
hàn
dàn
qiū
lái
chóng
jiàn
cǎi
lián
zhōu
shuí
néng
zhú
dāng
nián
hái
kǒng
tiān
chéng
chóu
hóng
yàn
yǐng
duō
fēng
niǎo
niǎo
kōng
yún
duàn
shuǐ
yōu
yōu
yán
qián
jiù
qīng
shān
jìn
rén
shàng
lóu

译文

秋天里皎洁如镜面的池塘上荷花开放,这次重来又见到采莲的小舟。谁能不追忆当年在此游玩的欢乐呢,只是恐怕如今重游会增添他日的忧愁。荷花在风中摇曳多姿,袅袅动人,晴朗的天空中白云飘散,池水悠悠流淌。房檐前面依旧是原来的青山色,可一整天都不见有人,我独自登上了高楼。

逐句剖析

"皎镜方塘菡萏秋":秋天里皎洁如镜面的池塘上荷花开放,

# 菡萏:荷花的别名。,方塘:一本作“芳塘”。,皎镜:形容皎洁如镜面的池塘。

"此来重见采莲舟":这次重来又见到采莲的小舟。

"谁能不逐当年乐":谁能不追忆当年在此游玩的欢乐呢,

# 逐:一作遂。

"还恐添成异日愁":只是恐怕如今重游会增添他日的忧愁。

# 异日:他日,将来。,成:一作为。

"红艳影多风袅袅":荷花在风中摇曳多姿,袅袅动人,

# 影:一作花。,红艳:指荷花。

"碧空云断水悠悠":晴朗的天空中白云飘散,池水悠悠流淌。

"檐前依旧青山色":房檐前面依旧是原来的青山色,

"尽日无人独上楼":可一整天都不见有人,我独自登上了高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崔公池亭旧游》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勾勒出一幅清幽静谧的秋日荷塘画卷。首联以细腻笔触点染故地重游之景:澄澈方塘中,菡萏含秋绽放,采莲舟静泊波心,昔年旧景跃然眼前。颔联笔锋一转,由眼前之景牵出往昔情思,追忆当年逐乐之欢,却暗含对未来忧愁的隐忧。颈联以景寄情,风拂红荷摇曳生姿,云断碧空水波悠悠,物是人非的怅惘尽藏于空旷景致之中。尾联收束于孤寂之境,诗人独倚高楼,檐前青山依旧苍翠,而人间沧桑已悄然更迭。全诗借重游故地之机,将怀昔之叹与叹今之愁糅合于景语之中,情景交融间情思绵邈,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描绘了旧地重游之景,或许缘于作者往昔于此游览时曾有难忘际遇,如今再度踏足旧地,却寻不见故人踪迹,遂生发出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因而挥笔写下此诗。推测该诗作于温庭筠晚年时期,不过其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切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旧感怀诗。这首诗通过旧地重游的场景,抒发了对往昔的追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重游时物是人非的孤独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诗情景交融,颈联“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荷花在风中摇曳,碧空云散、池水悠悠,清幽的景色中弥漫着诗人的孤独与怅惘,景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

3. 分段赏析

首联“皎镜方塘菡萏秋,此来重见采莲舟”,开篇以“皎镜方塘”四字,便将秋日荷塘的澄澈明净之景跃然纸上。水面如镜,倒映着秋荷的倩影,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菡萏秋”三字,既点明时令已至深秋,又暗含荷花凋零、秋意萧瑟之意。而“重见采莲舟”一句,更是巧妙一语双关:既实写眼前采莲船的景象,又暗含诗人曾在此地有过与采莲相关的旧事,为全诗埋下怀旧的伏笔,引人遐思。颔联“谁能不逐当年乐,还恐添成异日愁”,笔锋一转,由景入情。上句“谁能不逐当年乐”以反问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往昔欢乐时光的追忆与向往;下句“还恐添成异日愁”则笔锋陡转,流露出对未来的隐忧,担心今日的欢愉会成为明日的愁绪。此联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矛盾:我们总是追求当下的快乐,却难以摆脱对未来的焦虑,这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洞察与深刻思考。颈联“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荷塘的流转之景。“红艳影多”写荷花在风中摇曳的姿态,仿佛一群身着红衣的舞者,翩翩起舞;“风袅袅”则以叠词强化了这种动态美感,使人仿佛能感受到那轻柔的风拂过脸颊。而“碧空云断”则描绘了云朵飘散、天空澄澈之景,与“水悠悠”的水流绵长相互映照,共同暗示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自然景象的流转与人事的变迁在此相互交织,风中荷花、悠悠流水皆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暗喻着美好事物的易逝与人生的无常。尾联“檐前依旧青山色,尽日无人独上楼”,诗人以“檐前依旧青山色”收束全篇,以青山的不变反衬人事的变迁,形成了强烈的时空对比。而“尽日无人”则渲染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使人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怅惘。最后,“独上楼”的孤独动作,更是将怀旧之情推向了极致。诗人独自面对青山碧水,物是人非的怅惘与孤独感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主旨,不过是借重游旧地抒发对往昔与今朝的感慨罢了。此类题材由来已久,本无多少新奇之处。但温庭筠与其他诗人不同,他更像是用笔作画,而非单纯用笔书写文字,故而其作品画面感极强。就像这首诗,他便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秋日荷塘的景致,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清新静谧、余韵悠长。诗中景与慨相互交织,由眼前美景追慕往昔欢愉,又因往昔欢愉而感慨当下孤寂,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深沉地抒发了幽微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谁能”二句)承“重见”以伤旧游,笔意既曲,情味无限。(“红艳”二句)五句略松,六句急照本意。

清毛张健《唐体肤诠》

# 情景兼到,照应有法,而三四从已往、未来,夹写“重来”,生新有致。此画家之最忌正面也。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前解:欲写昔日莲舟,反写今日莲舟;欲写今日感慨,反写后日感慨。不知其未措笔先如何设想,又不知其既设想后如何措笔,真为空行绝迹之作也。后解:“红艳”七字,写今日池亭也,“碧空”七字,写昔日池亭也。“红艳”七字,写不是昔日池亭也;“碧空”七字,写不是今日池亭也。“依旧青山色”,妙,犹言不依旧者多矣。“无人独倚楼”,妙,犹言虽复喧喧若干游人,岂有一人是昔人哉!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六

# 首句先将尔日池塘之景,一笔写开。次句亦不过是找足上文,妙在轻轻点得“重见”二字,而旧游之神理无不毕出。三四承之,便全不费力矣。三一顿,四一宕,言目前已不如昔,后来安得如今?此盖从右军(王羲之官至右将军,故称)《兰亭记》中撮其筋节也。五六再写首句:红艳袅风,“菡萏秋”也;碧空映水,“方塘皎”也。一结无限感慨:“依旧青山色”,是青山而外,更无有“依旧”者矣。至“尽日无人”,则崔公亦且不在,此来之客独倚楼而已矣。当年之乐,岂可得而逐?而异日之愁,又宁(岂)待异日而始添也耶!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题西明寺僧院》

下一篇:唐·温庭筠《杂歌谣辞·邯郸郭公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