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镜方塘菡萏秋":秋天里皎洁如镜面的池塘上荷花开放,
# 菡萏:荷花的别名。,方塘:一本作“芳塘”。,皎镜:形容皎洁如镜面的池塘。
"此来重见采莲舟":这次重来又见到采莲的小舟。
"谁能不逐当年乐":谁能不追忆当年在此游玩的欢乐呢,
# 逐:一作遂。
"还恐添成异日愁":只是恐怕如今重游会增添他日的忧愁。
# 异日:他日,将来。,成:一作为。
"红艳影多风袅袅":荷花在风中摇曳多姿,袅袅动人,
# 影:一作花。,红艳:指荷花。
"碧空云断水悠悠":晴朗的天空中白云飘散,池水悠悠流淌。
"檐前依旧青山色":房檐前面依旧是原来的青山色,
"尽日无人独上楼":可一整天都不见有人,我独自登上了高楼。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旧感怀诗。这首诗通过旧地重游的场景,抒发了对往昔的追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重游时物是人非的孤独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诗情景交融,颈联“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荷花在风中摇曳,碧空云散、池水悠悠,清幽的景色中弥漫着诗人的孤独与怅惘,景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
3. 分段赏析
首联“皎镜方塘菡萏秋,此来重见采莲舟”,开篇以“皎镜方塘”四字,便将秋日荷塘的澄澈明净之景跃然纸上。水面如镜,倒映着秋荷的倩影,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菡萏秋”三字,既点明时令已至深秋,又暗含荷花凋零、秋意萧瑟之意。而“重见采莲舟”一句,更是巧妙一语双关:既实写眼前采莲船的景象,又暗含诗人曾在此地有过与采莲相关的旧事,为全诗埋下怀旧的伏笔,引人遐思。颔联“谁能不逐当年乐,还恐添成异日愁”,笔锋一转,由景入情。上句“谁能不逐当年乐”以反问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往昔欢乐时光的追忆与向往;下句“还恐添成异日愁”则笔锋陡转,流露出对未来的隐忧,担心今日的欢愉会成为明日的愁绪。此联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矛盾:我们总是追求当下的快乐,却难以摆脱对未来的焦虑,这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洞察与深刻思考。颈联“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荷塘的流转之景。“红艳影多”写荷花在风中摇曳的姿态,仿佛一群身着红衣的舞者,翩翩起舞;“风袅袅”则以叠词强化了这种动态美感,使人仿佛能感受到那轻柔的风拂过脸颊。而“碧空云断”则描绘了云朵飘散、天空澄澈之景,与“水悠悠”的水流绵长相互映照,共同暗示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自然景象的流转与人事的变迁在此相互交织,风中荷花、悠悠流水皆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暗喻着美好事物的易逝与人生的无常。尾联“檐前依旧青山色,尽日无人独上楼”,诗人以“檐前依旧青山色”收束全篇,以青山的不变反衬人事的变迁,形成了强烈的时空对比。而“尽日无人”则渲染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使人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怅惘。最后,“独上楼”的孤独动作,更是将怀旧之情推向了极致。诗人独自面对青山碧水,物是人非的怅惘与孤独感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主旨,不过是借重游旧地抒发对往昔与今朝的感慨罢了。此类题材由来已久,本无多少新奇之处。但温庭筠与其他诗人不同,他更像是用笔作画,而非单纯用笔书写文字,故而其作品画面感极强。就像这首诗,他便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秋日荷塘的景致,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清新静谧、余韵悠长。诗中景与慨相互交织,由眼前美景追慕往昔欢愉,又因往昔欢愉而感慨当下孤寂,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深沉地抒发了幽微情怀。
# (“谁能”二句)承“重见”以伤旧游,笔意既曲,情味无限。(“红艳”二句)五句略松,六句急照本意。
清毛张健《唐体肤诠》
# 情景兼到,照应有法,而三四从已往、未来,夹写“重来”,生新有致。此画家之最忌正面也。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前解:欲写昔日莲舟,反写今日莲舟;欲写今日感慨,反写后日感慨。不知其未措笔先如何设想,又不知其既设想后如何措笔,真为空行绝迹之作也。后解:“红艳”七字,写今日池亭也,“碧空”七字,写昔日池亭也。“红艳”七字,写不是昔日池亭也;“碧空”七字,写不是今日池亭也。“依旧青山色”,妙,犹言不依旧者多矣。“无人独倚楼”,妙,犹言虽复喧喧若干游人,岂有一人是昔人哉!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六
# 首句先将尔日池塘之景,一笔写开。次句亦不过是找足上文,妙在轻轻点得“重见”二字,而旧游之神理无不毕出。三四承之,便全不费力矣。三一顿,四一宕,言目前已不如昔,后来安得如今?此盖从右军(王羲之官至右将军,故称)《兰亭记》中撮其筋节也。五六再写首句:红艳袅风,“菡萏秋”也;碧空映水,“方塘皎”也。一结无限感慨:“依旧青山色”,是青山而外,更无有“依旧”者矣。至“尽日无人”,则崔公亦且不在,此来之客独倚楼而已矣。当年之乐,岂可得而逐?而异日之愁,又宁(岂)待异日而始添也耶!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上一篇:唐·温庭筠《题西明寺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