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bái
shì
láng
xìng
yuán
zèng
liú
láng
zhōng

朝代:唐作者:张籍浏览量:1
xiāo
xiāng
tóu
bái
jīn
zhāo
shǐ
jiàn
xìng
huā
chūn
cóng
lái
qiān
yīng
shù
chóng
dào
huā
qián
yǒu
rén

译文

自从被贬谪到遥远的潇湘之地,头发都快要愁白了,直到今天才在这杏园里一同欣赏到这盛开的杏花,感受到盎然的春意。自古以来被贬谪流放的官员,想来实在是多得数不清啊,但能再次回到这杏花前赏玩的人,又有几个呢?

逐句剖析

"一去潇湘头欲白":自从被贬谪到遥远的潇湘之地,头发都快要愁白了,

# 欲:一作已。

"今朝始见杏花春":直到今天才在这杏园里一同欣赏到这盛开的杏花,感受到盎然的春意。

# 花:一作园。

"从来迁客应无数":自古以来被贬谪流放的官员,想来实在是多得数不清啊,

"重到花前有几人":但能再次回到这杏花前赏玩的人,又有几个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同白侍郎杏园赠刘郎中》为唐代张籍828年3月春所作的七言绝句,诗中借“一去潇湘头欲”等意象,传递迁客羁旅之思;次句转写杏园得见春日杏花,以“始见”突出久别后的欣喜与珍惜。后两句通过“无数”与“几人”的对比,深化了对人生无常、聚散难料的深沉感慨。全诗语言质朴直白,无华丽辞藻,却以简练的叙事与议论,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命运漂泊的感怀融入日常场景,情感真挚动人。此诗被收录进《经典古诗词》音频专辑,陈琅担任朗诵。2022年,该作以心理咨询诗案例现身罗湖区书法展,以书法融合诗词形式彰显传统文学心理疗愈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酬赠诗。诗歌以中唐诗人张籍与友人刘郎中在杏园重逢为背景,结合自身贬谪潇湘的经历,抒发了贬谪漂泊的艰辛、时光流逝的唏嘘,表达了对“迁客无数却难返花前”的人生无常之叹。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全诗借“潇湘”“杏花春”“重到花前”等意象,抒发了贬谪漂泊的艰辛、时光流逝的唏嘘,以及对“迁客无数却难返花前”的人生无常之叹;同时以“重见”为情感基调,暗含对故友重逢的珍视,在羁旅孤独的底色中,传递出对生命韧性的隐微慰藉。

3. 分段赏析

首句“一去潇湘头欲白”,以“一去”点明离开潇湘的时间之久,“头欲白”则用直白的细节刻画,勾勒出一个因长期漂泊或贬谪而鬓发斑白的迁客形象。这里的“头欲白”既是生理的真实写照,也暗含内心的愁绪累积,岁月流逝、身世辗转,都凝结在这一句的叹息里。次句“今朝始见杏花春”笔锋一转,由“去”转“见”,以“始”字强调此刻的珍贵。“杏花春”是眼前鲜活的春日图景:杏花绽放,生机盎然。这一画面与前句的“头欲白”形成对比,既写出久别后重见春光的惊喜,也暗含“迟到”的遗憾——曾经错过的美好,如今才得以弥补。第三句“从来迁客应无数”将视角从个人扩展到群体。“从来”二字涵盖历史长河,“应无数”以推测语气,说明像他们这样被贬谪、远离故土的文人并非个例。这一句看似泛泛而谈,实则为尾句蓄势,通过群体的“多”,反衬个体的“少”。末句“重到花前有几人”以反问收束,答案已隐含其中:能再次回到杏花前赏春的迁客,实在寥寥无几。这里的“重到”呼应首句的“一去”,形成时间上的闭环;“有几人”的追问,既是对友人刘郎中历经坎坷仍能重返此地的庆幸,也是对所有迁客命运的深沉感慨:人生无常,能在逆境中留存希望、再见春光,已是难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送韦评事归华阴》

下一篇:唐·张籍《思远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