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sài

朝代:唐作者:张籍浏览量:1
qiū
sài
xuě
chū
xià
jiāng
jūn
yuǎn
chū
shī
fēn
yíng
cháng
huǒ
fàng
shōu
yuè
lěng
biān
zhàng
shī
湿
shā
hūn
tàn
chí
zhēng
rén
jiē
bái
shǒu
shuí
jiàn
miè
shí

译文

秋天的塞外刚刚开始下雪,戍边的将领就要远征西部了。帐营分散保持燃火不灭,牧马时旗帜不收。月光清冷,帐幕也湿了,沙漠昏暗,夜出侦察兵还没有回来。出征西部的都是白发将军,谁会等到消灭胡人的那天呢。

逐句剖析

"秋塞雪初下":秋天的塞外刚刚开始下雪,

"将军远出师":戍边的将领就要远征西部了。

"分营长记火":帐营分散保持燃火不灭,

# 记火:作为标志的篝火。,分营:分散的军营。

"放马不收旗":牧马时旗帜不收。

# 放马:牧马。

"月冷边帐湿":月光清冷,帐幕也湿了,

"沙昏夜探迟":沙漠昏暗,夜出侦察兵还没有回来。

"征人皆白首":出征西部的都是白发将军,

"谁见灭胡时":谁会等到消灭胡人的那天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出塞》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此诗描绘了边塞的战争景象与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首联“秋塞雪初下,将军远出师”点明了时间是秋季边塞刚下雪的时候,将军率军出征。颔联“分营长记火,放马不收旗”写出战士们时刻警惕的状态。颈联“月冷边帐湿,沙昏夜探迟”通过描写边塞夜晚的寒冷、沙尘昏暗,表现戍边环境的恶劣和战士们的艰辛。尾联“征人皆白首,谁见灭胡时”则表达出对戍边战士命运的同情以及对战争长期持续的忧虑。全诗以写实的手法,沉郁的风格边塞战争相关的种种景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秋塞雪初下,将军远出师”这两句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事件。“秋塞”点明了地点是边塞且正值秋季,“雪初下”描绘出边塞的寒冷与萧瑟。将军远出师”则直接引出将军率领军队出征这一事件,奠定了全诗的战争背景,给人一种紧张、严肃的感觉。“分营长记火,放马不收旗”此联描写了戍边战士的警惕状态。“分营”体现了军队的布局,“长记火”表示战士们时刻牢记烽火信号,随时防备敌军来袭。“放马不收旗”进一步强调战士们即使在放牧战马时也不放松警惕,不收军旗,生动地刻画了战士们高度的戒备心理。“月冷边帐湿,沙昏夜探迟”这两句着重描写边塞的环境。“月冷”写出了夜晚的寒冷,月光洒在帐篷上,因为寒冷或者下雪等原因使得帐篷“湿”。“沙昏”描绘出沙尘昏暗的景象,“夜探迟”则表明战士夜间侦察回来得晚,一方面是因为环境恶劣,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战争的紧张局势,战士们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侦察防御。“征人皆白首,谁见灭胡时”尾联是对戍边战士命运的感慨。“征人皆白首”写出戍边战士长期征战,岁月流逝,头发都已花白。“谁见灭胡时”则是一种无奈的叹息,表达出对战争长期持续、胜利遥遥无期的忧虑,同时也流露出对戍边战士的深切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庄陵挽歌词三首》

下一篇:唐·张籍《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