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如今无战尘":边塞如今没有战争的烟尘,
"汉家公主出和亲":汉家的公主出嫁去和亲。
"邑司犹属宗卿寺":管理她事务的邑司还属于唐朝的宗卿寺,
"册号还同虏帐人":册封的名号却要和回纥帐下的人一样。
"九姓旗幡先引路":九姓部落的旗幡在前面引路,
"一生衣服尽随身":一辈子要用的衣物都随身带着。
"毡城南望无回日":在毡帐建成的城向南眺望,再也没有回去的日子,
"空见沙蓬水柳春":只能空自看着沙蓬和水边的柳树迎来春天。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介绍了唐代通过和亲政策维持边疆稳定的历史场景,描绘了和亲公主远行异域、永无归期的悲苦命运,体现了其在唐代边疆题材诗歌集群中的组成地位。
2. 写作手法
象征:“空见沙蓬水柳春”中,沙蓬是随风飘荡、无依无靠的植物,水柳虽有春色却生长在荒漠边地,二者共同象征着和亲公主在异域漂泊无依、青春空逝的悲苦命运,以自然景物暗喻其无法自主的人生。对偶:“邑司犹属宗卿寺,册号还同虏帐人”前句“邑司”对后句“册号”,均指与公主相关的官方属性;“犹属”“宗卿寺”对“虏帐人”,形成汉与蕃的对应。两句结构对称,通过对比公主在汉家制度与蕃地语境中的不同身份属性,暗含对和亲的复杂意味。景物描写:“空见沙蓬水柳春”此句聚焦于蕃地的春日景物。公主在毡城向南眺望,却只能徒然看见沙蓬和水边柳树迎来春天。“沙蓬”“水柳”是边塞典型的春日景物,既写实展现了蕃地的自然环境,又以“春”的生机与“空见”的徒劳形成对比:春日虽至,却无法改变公主“无回日”的命运,用景物的生机反衬人物的孤寂与归乡无望的悲凉。
3. 分段赏析
首联“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以“无战尘”的景象起笔,看似描绘边疆的平静,实则点出这种平静是用“公主和亲”换来的。两句形成对比,既交代了和亲的背景,又隐约透露出对这种政治策略的复杂态度,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颔联“邑司犹属宗卿寺,册号还同虏帐人”,通过“邑司”仍属唐朝机构、公主册号却与回纥人相同的细节,刻画了公主身份的矛盾性。她既保留着唐朝的名义归属,又不得不融入异域的体制,体现出和亲公主在政治夹缝中的无奈与身不由己。颈联“九姓旗幡先引路,一生衣服尽随身”,以“九姓旗幡”这一异域符号象征公主即将踏入的陌生世界,用“一生衣服尽随身”的细节,暗示她此去前路茫茫,再无归乡的可能,字里行间满是对公主远行的悲叹。尾联“毡城南望无回日,空见沙蓬水柳春”,“毡城”直指异域的居所,“无回日”道尽公主永别故土的悲苦;“沙蓬水柳春”以边塞的春色反衬人的不归,美好的自然景象却只带来无尽的凄凉,将公主的悲剧命运推向高潮,也表达了诗人对和亲政策下个体牺牲的深切同情。
下一篇:唐·张籍《庄陵挽歌词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