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出入紫微臣":您历经三朝在朝廷担任近臣,
"头白金章未在身":如今头发花白却尚未获得高位官印。
"登第早年同座主":早年我们同榜登科,受教于同一位主考官,
"题诗今日是州人":如今您在苏州题诗,已是当地的州官。
# 是:一作异。
"阊门柳色烟中远":苏州阊门的柳色在烟雨中显得朦胧深远,
"茂苑莺声雨后新":茂苑的黄莺鸣声在雨后格外清新。
"此处吟诗向山寺":您在这里对着山寺吟诗作赋,
"知君忘却曲江春":想必已忘却当年曲江宴饮的科举荣耀了吧。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文人酬唱的七言律诗。诗歌回忆了与友人早年同科进士及第的过往和各自的仕途经历,描绘了苏州的春日景致,还暗含着对长安旧事的怀念,体现了唐代文人之间酬唱的传统,展现出仕宦与隐逸相互交织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形成三组对比,“紫微臣”与“金章未在身”对比,展现身份与实际境遇的差异;“登第早年”与“题诗今日”对比,体现时光流转中的人生变化;“苏州山寺”与“曲江春色”对比,通过不同地域场景的对照,传递对友人的情思。
3. 分段赏析
首联两句,用“紫微臣”代指中书省的官职,回忆起白居易曾担任过的清贵职位,又写到他如今头发已白,却没有佩戴金章(指高官印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仕途经历的追念。颔联将早年一同科举及第的往事,与如今各自的处境相对照。过去曾是同榜的举子,现在自己却在苏州作诗寄给身为刺史的友人,通过时光流逝中境遇的变化,形成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张力,藏着对岁月变迁的感慨。颈联具体描绘了苏州的景色。阊门外的柳色在烟霭中显得悠远朦胧,茂苑里的黄莺在雨后啼鸣,声音格外清新。“柳色”“莺声”这些典型的江南景物,生动展现了苏州春日的美好,画面感十足。尾联写在苏州的山寺中吟诗时,想到友人或许已经忘了长安曲江池的春色。“曲江春”暗指当年进士及第后在曲江宴游的往事,将苏州的当前景致与长安的旧日记忆相对应,暗含着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传递出文人之间相知的情谊。
# 唐汝询曰:三、四浅而宜。五、六摹写苏景亦不恶。周珽曰:起言使君厄于仕爵,次言己与同进,不同所居。后四句即两地景物,反致相忆之莫忘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南村:设色空艳,鲜翠如滴(“阊门柳色”二句下)。
明南村《唐风采》
# 一、二本专叹白,却因三、四“同座主”、“异州人”语,夹入自己,于是言外便有两头白、两未金章人,此又自别样手法。五、六写苏州景物,即七之“此处”二字。言白久滞彼中,应已忘我,“曲江春”之为言占籍至今亦复头白矣。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吴昌祺曰:前言“同座主”后言“忘却曲江春”,殆有不满耶?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有不满意(末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下一篇:唐·张籍《送白宾客分司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