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公临戎别帝京":你我携手同步赶往宫廷,
# 别:一本发。,临戎:从军。此指人川平叛。
"拥麾持节远横行":却是一左一右分署办公。
# 拥麾持节:举旌麾持符节,指总兵出使。麾:古代用以指挥军队的旗帜。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朝登剑阁云随马":清晨登上剑阁,云雾仿佛追随战马翻涌,
"夜渡巴江雨洗兵":夜晚横渡巴江,骤雨如同洗净兵器般洒落。
# 雨洗兵:出兵遇雨。
"山花万朵迎征盖":千万朵山花迎接征人的车盖,
# 征盖:远行之车。,迎:一作垂。
"川柳万条拂去旌":千万条川柳轻拂远去的旌旗。
# 拂:一作拨。
"暂到蜀城应计日":短暂停留蜀地定是指日可待,
"须知明主待持衡":要知道圣明君主正等待您回朝主持政务。
# 持衡:即持衡拥璇:比喻执掌权柄。璇、衡,北斗七星中的二星名。《北齐书·文宣帝纪》:“昔放勋驰世,沈璧属子;重华握历,持衡拥璇。”亦省作“持衡”。宋?林逋《知县李大博替》诗:“相门如有相,他日愿持衡。”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军旅题材诗。描绘了相公率军出征辞别京城、行军途中翻山越岭横渡江河的历程及沿途景象,体现了行军的壮阔与艰险,表达了对军事行动必胜的信心和豪迈昂扬的格调。
2. 写作手法
用典:“夜涉巴江雨洗兵”一句巧用周武王伐纣的典故。原典中,周武王伐纣时天降大雨,武王以“天洗兵也”提振士气,意为雨水冲刷兵器,助其锋利杀敌,暗含“正义之师得天助”的寓意。诗人在此将杜相公率领的唐军比作周武王的正义之师,以“雨洗兵”的自然场景关联典故,既实写雨夜渡江的艰辛,又借典故隐喻唐军平叛乃顺应天意、师出有名,通过历史典故与现实军事行动的联结,强化了“平叛必胜”的信念,为行军的凄冷场景注入神圣的正义力量。烘托:“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去旌”两句,以“山花万朵”“川柳千条”的蓬勃景象烘托将士远征的乐观豪情。诗人用“迎”“拂”等拟人化动词,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让山花、川柳仿佛主动迎接军队、轻拂旌旗,以沿途生机盎然的画面,正面烘托出将士们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也从侧面暗示平叛行动顺应民心,借景物的“热烈”氛围强化诗歌中必胜的信念基调,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拟人:“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去旌”中,“迎”“拂”二字赋予山花、川柳以人的情感与动作。让山花好似在迎接大军,川柳仿佛在轻拂军旗,生动展现出沿途景物对军队的“欢迎”,既凸显出大唐江山的灵秀,又烘托出将士远征的昂扬斗志。
3. 分段赏析
首联“相公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点明主旨,直接描写杜相公率领军队远征的情景。唐代宗任命杜鸿渐担任元帅,带领军队从长安出发,进入蜀地平定崔旰的叛乱,这是关系国家军事的重要事务,因此将军手持旗帜和符节,神情十分庄重肃穆。从长安到四川,沿途布满风尘,山路高低不平,蜀地的道路艰险难行,所以用“远”“横”两个字来描述;“横”字又隐含着大军在战场上来回冲杀、没有什么能阻挡的气势,以及平定叛乱一定能成功的信念。“王之事在祀与戎”,古代帝王除了祭祀祖先、神灵之外,最要紧的事就是战争,通过战争来保卫疆土、攻占城池。由相公亲自带领军队出征,表明这次军事行动不同一般;“别帝京”就是告别皇帝,接受天子的命令,更能体现事情的重要性。“发益昌”只是这次远征途中的一段路程,诗人却把这一段放到整个行军过程中去写,形成一种长驱直入、没有什么能阻挡的气势。颔联“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涉巴江雨洗兵”紧密承接上句,描写军情的紧急和行军途中的艰难。“朝”“夜”二字指明军队昼夜不停地赶路;“登”“涉”二字正是翻山过河的真实写照。剑阁,又被称作剑门关,位于如今的四川省剑阁县北部,是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地势险要难走。李白在《蜀道难》中曾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老的栈道高耸入云,云彩随着马匹移动,正是人在山间行走、云彩在脚下飘动的情景,路途的艰险由此可见一斑。“巴江”是嘉陵江的一段,因为旁边有巴山,所以得名巴江。在雨夜趟过江水,更增添了几分凄清寒冷。“雨洗兵”表面上是直接描写景象,实际上是运用了典故。据传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的时候,天上降下大雨,武王借这个情景说道:“这是上天在清洗兵器啊。”兵器经过清洗,是为了让它们更加锋利,以便斩杀敌人,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正义的军队得到上天的帮助,借此鼓舞士气,坚定作战必胜的信念。这里借用武王的原话来比喻朝廷的军队,执行正义的事业,讨伐叛乱之人,一定能够取得胜利。颈联“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去旌”。中国古代的文章创作,讲究起、承、转、合四种笔法,律诗创作也遵循这一原则。在这首诗里,颔联已经将行军的艰难情景写到了极致。颈联再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写下去已无必要,所以作者笔锋突然转变,用一种明快积极的氛围,衬托出将士们远征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山花万朵”“川柳千条”,都是行军途中看到的景物。在紧张艰难的行军路上,诗人还有兴致去欣赏花草树木,一方面暗含着大唐的江山美丽动人、引人瞩目,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远征的将士们乐观向上、豪情满怀的情怀。“迎”“拂”二字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让山花和柳树仿佛通晓人的心意,在助力大军远征平叛。颈联与颔联在事物类别、动态形象、虚实笔法、平仄韵律等方面,都形成了极为工整的对仗效果,由此能看出诗人在词语斟酌上的不凡之处。尾联“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全诗经过前三联的铺陈描写后,尾联进行收束,显得十分自然妥帖。从行文内容来看,既写了理想中的情景,也写了现实的状况。大军能够迅速收复失地,抵达成都,这应该是用不了多少日子的事,要知道圣明的君主还在等着相公平定叛乱后返回朝廷主持朝政呢!宰相是朝廷中的重要大臣,正因为是重臣,平定蜀地叛乱这样的重大事务才会交给宰相去办理;也正因为是重臣,朝廷中不能长时间没有他,等叛乱平定后,就必须返回朝廷,和皇帝一同处理国家政务。这一句诗反映出诗人盼望叛乱早日平定、时局恢复安定的强烈心愿。
4. 作品点评
毛泽东多次圈阅这首诗,对“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这两句,留存有两幅手书墨迹,从中足以看出他对该诗的欣赏。
# 风流冠冕,千古送行之作,无能出其范围矣。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此历下之鼻祖。然岑诗高壮中有意味,历下则铺排形似而已(“朝登剑阁”句下)。 与起句相应(末句下)。
清毛张健《唐体馀编》
# 冀望意,又觉得体。“待”字本寻常话,承“暂到”字来,便凛凛生色。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唐云:起结俱佳,颔联亦壮。删去三联,便成完璧。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诗有古人所不忌而今人以为病者,摘瑕者因而酷诋之,将并占人无所容,非也。……岑嘉州“云随马”、“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言一法。摩诘“独坐悲双鬓,白发终难变”,语异意重。……在彼正自不觉,今用之能无受人揶揄?至于失严之句,摩诘、嘉州特多,殊不妨其美。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雄壮得体(“朝登剑阁”一联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中二联“朝登”、“夜渡”从发帝京向益州,是顺叙。五、六句“山花”、“川柳”从益州说起,“迎扯盖”、“拂去旌”回抱发帝京,是逆挽。用笔变化有法。此法以首句拈题,实起次句,虚引以领:三、四句为合法。此诗三、四句紧承“远横行”来、“剑阁”、“巴江”点明赴益州之路。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下一篇:唐·岑参《水亭送刘颙使还归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