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xiàng
gōng
chāng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xiàng
gōng
lín
róng
bié
jīng
yōng
huī
chí
jié
yuǎn
héng
xíng
zhāo
dēng
jiàn
yún
suí
jiāng
bīng
shān
huā
wàn
duǒ
yíng
zhēng
gài
chuān
liǔ
wàn
tiáo
jīng
zàn
dào
shǔ
chéng
yīng
zhī
míng
zhǔ
dài
chí
héng

译文

你我携手同步赶往宫廷,却是一左一右分署办公。清晨登上剑阁,云雾仿佛追随战马翻涌,夜晚横渡巴江,骤雨如同洗净兵器般洒落。千万朵山花迎接征人的车盖,千万条川柳轻拂远去的旌旗。短暂停留蜀地定是指日可待,要知道圣明君主正等待您回朝主持政务。

逐句剖析

"相公临戎别帝京":你我携手同步赶往宫廷,

# 别:一本发。,临戎:从军。此指人川平叛。

"拥麾持节远横行":却是一左一右分署办公。

# 拥麾持节:举旌麾持符节,指总兵出使。麾:古代用以指挥军队的旗帜。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朝登剑阁云随马":清晨登上剑阁,云雾仿佛追随战马翻涌,

"夜渡巴江雨洗兵":夜晚横渡巴江,骤雨如同洗净兵器般洒落。

# 雨洗兵:出兵遇雨。

"山花万朵迎征盖":千万朵山花迎接征人的车盖,

# 征盖:远行之车。,迎:一作垂。

"川柳万条拂去旌":千万条川柳轻拂远去的旌旗。

# 拂:一作拨。

"暂到蜀城应计日":短暂停留蜀地定是指日可待,

"须知明主待持衡":要知道圣明君主正等待您回朝主持政务。

# 持衡:即持衡拥璇:比喻执掌权柄。璇、衡,北斗七星中的二星名。《北齐书·文宣帝纪》:“昔放勋驰世,沈璧属子;重华握历,持衡拥璇。”亦省作“持衡”。宋?林逋《知县李大博替》诗:“相门如有相,他日愿持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奉和相公发益昌》是唐代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开篇以辞别京城的场景凸显出征的雄壮气势,继而通过描绘行军途中翻越高峻险关、横渡江河的历程,展现军旅征程的艰险与壮阔;又以沿途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烘托行军氛围,最后以期待归京掌权作结。语言格调高昂,既体现军旅生活的壮阔,又流露对杜相公的敬重与必胜的信心,虽非典型边塞诗,却尽显军旅题材的雄健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奉和相公发益昌》是唐代岑参所作,唐代宗永泰元年,四川陷入军阀混战局面。翌年,朝廷派遣杜鸿渐率军前往四川平息战乱。大军于四月抵达益昌,六月进入剑门,八月抵达成都。在从益昌继续前行之际,杜鸿渐作《发益昌》一诗,彼时岑参在杜鸿渐幕府任职,依其授意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军旅题材诗。描绘了相公率军出征辞别京城、行军途中翻山越岭横渡江河的历程及沿途景象,体现了行军的壮阔与艰险,表达了对军事行动必胜的信心和豪迈昂扬的格调。

2. 写作手法

用典:“夜涉巴江雨洗兵”一句巧用周武王伐纣的典故。原典中,周武王伐纣时天降大雨,武王以“天洗兵也”提振士气,意为雨水冲刷兵器,助其锋利杀敌,暗含“正义之师得天助”的寓意。诗人在此将杜相公率领的唐军比作周武王的正义之师,以“雨洗兵”的自然场景关联典故,既实写雨夜渡江的艰辛,又借典故隐喻唐军平叛乃顺应天意、师出有名,通过历史典故与现实军事行动的联结,强化了“平叛必胜”的信念,为行军的凄冷场景注入神圣的正义力量。烘托:“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去旌”两句,以“山花万朵”“川柳千条”的蓬勃景象烘托将士远征的乐观豪情。诗人用“迎”“拂”等拟人化动词,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让山花、川柳仿佛主动迎接军队、轻拂旌旗,以沿途生机盎然的画面,正面烘托出将士们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也从侧面暗示平叛行动顺应民心,借景物的“热烈”氛围强化诗歌中必胜的信念基调,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拟人:“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去旌”中,“迎”“拂”二字赋予山花、川柳以人的情感与动作。让山花好似在迎接大军,川柳仿佛在轻拂军旗,生动展现出沿途景物对军队的“欢迎”,既凸显出大唐江山的灵秀,又烘托出将士远征的昂扬斗志。

3. 分段赏析

首联“相公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点明主旨,直接描写杜相公率领军队远征的情景。唐代宗任命杜鸿渐担任元帅,带领军队从长安出发,进入蜀地平定崔旰的叛乱,这是关系国家军事的重要事务,因此将军手持旗帜和符节,神情十分庄重肃穆。从长安到四川,沿途布满风尘,山路高低不平,蜀地的道路艰险难行,所以用“远”“横”两个字来描述;“横”字又隐含着大军在战场上来回冲杀、没有什么能阻挡的气势,以及平定叛乱一定能成功的信念。“王之事在祀与戎”,古代帝王除了祭祀祖先、神灵之外,最要紧的事就是战争,通过战争来保卫疆土、攻占城池。由相公亲自带领军队出征,表明这次军事行动不同一般;“别帝京”就是告别皇帝,接受天子的命令,更能体现事情的重要性。“发益昌”只是这次远征途中的一段路程,诗人却把这一段放到整个行军过程中去写,形成一种长驱直入、没有什么能阻挡的气势。颔联“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涉巴江雨洗兵”紧密承接上句,描写军情的紧急和行军途中的艰难。“朝”“夜”二字指明军队昼夜不停地赶路;“登”“涉”二字正是翻山过河的真实写照。剑阁,又被称作剑门关,位于如今的四川省剑阁县北部,是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地势险要难走。李白在《蜀道难》中曾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老的栈道高耸入云,云彩随着马匹移动,正是人在山间行走、云彩在脚下飘动的情景,路途的艰险由此可见一斑。“巴江”是嘉陵江的一段,因为旁边有巴山,所以得名巴江。在雨夜趟过江水,更增添了几分凄清寒冷。“雨洗兵”表面上是直接描写景象,实际上是运用了典故。据传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的时候,天上降下大雨,武王借这个情景说道:“这是上天在清洗兵器啊。”兵器经过清洗,是为了让它们更加锋利,以便斩杀敌人,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正义的军队得到上天的帮助,借此鼓舞士气,坚定作战必胜的信念。这里借用武王的原话来比喻朝廷的军队,执行正义的事业,讨伐叛乱之人,一定能够取得胜利。颈联“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去旌”。中国古代的文章创作,讲究起、承、转、合四种笔法,律诗创作也遵循这一原则。在这首诗里,颔联已经将行军的艰难情景写到了极致。颈联再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写下去已无必要,所以作者笔锋突然转变,用一种明快积极的氛围,衬托出将士们远征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山花万朵”“川柳千条”,都是行军途中看到的景物。在紧张艰难的行军路上,诗人还有兴致去欣赏花草树木,一方面暗含着大唐的江山美丽动人、引人瞩目,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远征的将士们乐观向上、豪情满怀的情怀。“迎”“拂”二字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让山花和柳树仿佛通晓人的心意,在助力大军远征平叛。颈联与颔联在事物类别、动态形象、虚实笔法、平仄韵律等方面,都形成了极为工整的对仗效果,由此能看出诗人在词语斟酌上的不凡之处。尾联“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全诗经过前三联的铺陈描写后,尾联进行收束,显得十分自然妥帖。从行文内容来看,既写了理想中的情景,也写了现实的状况。大军能够迅速收复失地,抵达成都,这应该是用不了多少日子的事,要知道圣明的君主还在等着相公平定叛乱后返回朝廷主持朝政呢!宰相是朝廷中的重要大臣,正因为是重臣,平定蜀地叛乱这样的重大事务才会交给宰相去办理;也正因为是重臣,朝廷中不能长时间没有他,等叛乱平定后,就必须返回朝廷,和皇帝一同处理国家政务。这一句诗反映出诗人盼望叛乱早日平定、时局恢复安定的强烈心愿。

4. 作品点评

毛泽东多次圈阅这首诗,对“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这两句,留存有两幅手书墨迹,从中足以看出他对该诗的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风流冠冕,千古送行之作,无能出其范围矣。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此历下之鼻祖。然岑诗高壮中有意味,历下则铺排形似而已(“朝登剑阁”句下)。 与起句相应(末句下)。

清毛张健《唐体馀编》

# 冀望意,又觉得体。“待”字本寻常话,承“暂到”字来,便凛凛生色。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唐云:起结俱佳,颔联亦壮。删去三联,便成完璧。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诗有古人所不忌而今人以为病者,摘瑕者因而酷诋之,将并占人无所容,非也。……岑嘉州“云随马”、“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言一法。摩诘“独坐悲双鬓,白发终难变”,语异意重。……在彼正自不觉,今用之能无受人揶揄?至于失严之句,摩诘、嘉州特多,殊不妨其美。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雄壮得体(“朝登剑阁”一联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中二联“朝登”、“夜渡”从发帝京向益州,是顺叙。五、六句“山花”、“川柳”从益州说起,“迎扯盖”、“拂去旌”回抱发帝京,是逆挽。用笔变化有法。此法以首句拈题,实起次句,虚引以领:三、四句为合法。此诗三、四句紧承“远横行”来、“剑阁”、“巴江”点明赴益州之路。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下一篇:唐·岑参《水亭送刘颙使还归节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