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ān
èr
zhāng
páng
cuī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dōng
wàng
wàng
cháng
ān
zhèng
zhí
chū
chū
cháng
ān
jiàn
jiàn
cháng
ān
cháng
ān
chù
zài
zhǐ
zài
xià
míng
guī
cháng
ān
wèi
jūn
zǒu

译文

往东望去,希望能看到长安,这时正是太阳刚出来之时。长安虽然看不到,却因看到从长安升起的太阳而欣喜。长安在哪里呢,就在这马蹄之下。明日我就回长安去,为了早日见到你,我会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前往的。

逐句剖析

"东望望长安":往东望去,希望能看到长安,

"正值日初出":这时正是太阳刚出来之时。

"长安不可见":长安虽然看不到,

"喜见长安日":却因看到从长安升起的太阳而欣喜。

# 喜:一作但。

"长安何处在":长安在哪里呢,

"只在马蹄下":就在这马蹄之下。

"明日归长安":明日我就回长安去,

"为君急走马":为了早日见到你,我会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前往的。

# 急走马:使马疾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是唐代岑参创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围绕对长安的思念展开,饱含对友人庞催的牵挂。首章写诗人东望长安,虽不见长安却喜见长安日,以豁达之态展现对长安的深切思念。次章则表归心似箭,直言长安就在马蹄下,明日便要急驰而归。写作手法上,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直白,无过多修饰却感染力十足。首章借对长安日的情感抒发,突出思念;次章以直白表述强化归京的急切。整体风格通俗明快,真切体现诗人对长安故园的眷恋及对友人的情谊,这种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使诗作别具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推测是天宝十载(751)春天,诗人在从安西东归之前创作的。首章之中,诗人虽心系长安故园,但其笔触之下,展现出的却是一种豁达开朗的心境,全然不见同类诗作中常有的那种愁绪。而在第二章里,诗人即将归京的兴奋之情表露无遗,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他归心似箭的模样。从这两章内容不难看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是何等的深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是岑参边塞诗中的双璧,两首五言短章以凝练笔触勾勒出时空交错的羁旅情思。第一首通过朝日意象构建精神图腾,第二首则以动态行旅展现归心似箭的豪情,共同构成盛唐文人特有的长安情结。首章以“东望望长安”的叠词起势,将地理方位与时间维度交织。诗人驻足安西(今库车)极目东眺,恰逢东海初阳喷薄,地理阻隔的客观现实与心理认同的主观建构形成张力——虽目不能及长安城阙,但沐浴在长安方向升起的朝阳中,已获得精神层面的共鸣。这种以“日影代故园“的写法,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的时空对话形成巧妙呼应。“不可见”与“喜见”的转折,既暗含《世说新语》“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余韵,又彰显盛唐诗人特有的豁达胸襟:当物理距离阻隔归途,便以文化认同消解空间阻隔,使普照万里的朝晖成为文明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次章以“马蹄下”的意象颠覆传统空间认知,将万里归途压缩为蹄印尺幅。“长安何处在”的诘问暗藏丝路行旅的迷茫,而“只在马蹄下”的顿悟则迸发西域将士的豪情。这种空间解构在岑参《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中亦有呼应,共同构成边塞诗独特的空间叙事。末句“急走马”的动态描写,与首章“日初出”的静态凝望形成时空闭环,使全诗既具“黄河落天走东海”的壮阔,又葆“马上相逢无纸笔”的率真。

2. 作品点评

这组诗最为突出的特色,便是语言的质朴无华,放眼整个唐诗范畴,这般纯粹平实的表达也实属罕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缺乏魅力,相反,诗中蕴含的想象与联想天马行空,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徐徐展开。诗人对情感的拿捏与传达,更是精准入微、生动鲜活,只需寥寥数语,便能直击人心,令人由衷赞叹,充分展现了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沣头送蒋侯》

下一篇:唐·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