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碧于草":溪水的碧绿胜过青草,
"潺潺花底流":溪水潺潺地从花丛下流过。
"沙平堪濯足":平坦的沙岸足以洗濯双足,
"石浅不胜舟":浅露的石头无法承受舟船。
"洗药朝与暮":早晨与傍晚清洗药材,
"钓鱼春复秋":春季到秋季垂钓溪鱼。
"兴来从所适":兴致来时便随心所往,
"还欲向沧洲":仍想前往那隐士的居处沧洲。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诗。诗人以终南山东溪为题材,描绘其静谧风光,借“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等隐士日常细节,以及尾联“沧洲”典故,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出在边塞诗风之外,对山水田园之乐与归隐情志的表达。
2. 写作手法
白描:首联“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以溪水起兴,描绘春日东溪的清澈景致,未加过多修饰,仅以“溪水”“草”“花”等质朴意象,便勾勒出一幅溪水澄澈、在烂漫山花下潺潺流淌的画面,尽显东溪春日生机。颔联“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用“沙平”“石浅”等简单词汇,描绘出溪边平坦沙地适宜濯足、溪水浅而无法行舟的景象,自然质朴地呈现出溪边景致。用典:尾联“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化用谢朓“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中“沧洲”的典故。“沧洲”原指水边,后常代指隐士居处,诗人借此表明兴致来时便随心而往,且渴望长期隐居于此的心意,深化了归隐主题。起兴:首联“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以溪水起兴,引出春日东溪的景致,奠定全诗的基调。
3. 分段赏析
首联“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以溪水起兴,描绘出春日东溪溪水比草更显碧绿、在花下潺潺流淌的清澈景致,为全诗奠定了静谧的基调。颔联“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通过“沙平可洗脚”“石浅容不下舟”的触觉与视觉结合的描写,增强了景物的实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颈联“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运用“朝与暮”“春复秋”的重复句式,既展现了隐士洗药、钓鱼的日常活动,又强调了这种隐逸生活的规律性与持久性。尾联“沧洲独往意,未肯羡轻鸥”借“沧洲”的典故升华主题,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独自前往隐居之地的向往,甚至不羡慕自由的轻鸥,将对隐逸生活的渴求推向极致。
# 句句明白,不见其用力处。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一起如画。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纪昀:起二句鲜秀可挹,五、六终是弱调。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下一篇:唐·岑参《扬雄草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