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径转青壁":狭窄的小路沿着青石壁转弯,
# 转:一作搏。
"危梁透沧波":高高的栈道下是碧绿的水波。
# 沧波:碧波。
"汗流出鸟道":在仅容飞鸟通过的小道上汗水直流,
# 鸟道:只有飞鸟能通过的道,比喻极其险峻难行的山路。
"胆碎窥龙涡":俯视漩涡时吓得心惊胆战。
# 龙:一作鱼。
"骤雨暗溪口":突然下雨使溪口变得昏暗,
# 溪口:一作溪谷。
"归云网松萝":归云像网一样笼罩着松萝。
"屡闻羌儿笛":多次听到羌人孩子的笛声,
# 屡:屡次;多次。
"厌听巴童歌":厌烦听巴地儿童的歌声。
"江路险复永":江路又险又长,
"梦魂愁更多":梦中的愁绪也更多。
"圣朝幸典郡":有幸在圣朝掌管郡县,
"不敢嫌岷峨":不敢嫌弃岷山和峨眉山一带。
# 岷峨:岷山和峨眉山的并称。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介绍了诗人赴嘉州任刺史途中经过龙阁道的经历,描绘了龙阁道的险峻地形、多变天气及旅途的艰难,体现了诗人途中的忧愁与厌烦,营造了惊险艰难的旅途氛围,表达了诗人虽感旅途艰险却愿坚守职责的决心。
2. 写作手法
对偶:“侧径转青壁,危梁透沧波”。“侧径”对“危梁”,“转青壁”对“透沧波”,对仗工整,简洁勾勒出龙阁道的险峻地形,使画面感更强。虚实结合:实写“侧径转青壁,危梁透沧波”,描摹龙阁道曲折、栈道凌空的实景;虚写“江路险复永,梦魂愁更多”,抒发旅途艰险带来的愁绪,实景与虚情结合,凸显旅途艰难。夸张:“危梁透沧波。汗流出鸟道,胆碎窥龙涡”“危梁”“鸟道”“龙涡”等意象,以夸张手法突出事物的险峻奇特,如“危梁”写桥梁之险,“鸟道”夸张山路狭窄仅容鸟过,“龙涡”凸显漩涡如龙般凶猛,营造雄奇氛围。细节描写:“汗流出鸟道,胆碎窥龙涡”,通过“汗流”“胆碎”的细节,刻画了诗人在险峻道路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生动展现出旅途的艰险。
3. 分段赏析
“侧径转青壁,危梁透沧波”此联描写了龙阁道的地形。狭窄的小路沿着长满草木的石壁曲折延伸,高高的栈道凌空架起,透过栈道能看到下方碧绿的水波。“侧径”“危梁”突出了道路的险峻,“转”“透”两个动词让画面有了动态感,展现出旅途伊始的艰难。“汗流出鸟道,胆碎窥龙涡”“鸟道”形容山路极其狭窄难行,诗人行走其上,紧张得汗水直流;向下看水中的漩涡,让人惊惧得心惊胆战。这两句通过描写诗人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感受,细致刻画了行经险路时的惊险,让读者能体会到旅途的艰难。“骤雨暗溪口,归云网松萝”这两句写蜀地的天气变化。突然降下的大雨使溪口变得昏暗,傍晚的云彩聚集,像一张网一样笼罩着松萝。天气的骤变增加了行路的难度,也为全诗增添了几分萧瑟感,进一步烘托出旅途的艰辛。“屡闻羌儿笛,厌听巴童歌”诗人在途中多次听到羌人的笛声和巴地儿童的歌声,却心生厌烦。这并非歌声不好,而是旅途的疲惫与内心的愁绪让诗人难以释怀,间接反映了他对蜀地艰苦生活的不适。“江路险复永,梦魂愁更多”诗人感叹江路既艰险又漫长,即使在梦中,忧愁也依然浓重。此句直抒胸臆,将旅途的艰难与内心的愁绪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重。“圣朝幸典郡,不敢嫌岷峨”诗人表示,有幸得到朝廷的任命治理郡县,就不会嫌弃岷山、峨眉山一带的艰苦。这一句体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忠诚和坚守职责的决心,让全诗的情感从愁绪转向坚定,升华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