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án
shǐ
使
jūn
měi
rén
lián
huā
běi
chán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měi
rén
lián
huā
xuán
shì
rén
yǒu
yǎn
yīng
wèi
jiàn
gāo
táng
mǎn
hóng
shū
shì
tiān
xià
rén
chuán
hàn
zhū
jiàn
zhī
jīng
qiě
tàn
màn
liǎn
jiāo
é
xiān
nóng
qīng
luó
jīn
huā
cōng
lóng
huí
zhuǎn
xiù
ruò
fēi
xuě
zuǒ
chán
yòu
chán
shēng
xuàn
fēng
héng
wèi
huā
mén
shān
tóu
huáng
yún
zuò
chū
sài
sài
shēng
bái
cǎo
shā
hán
fān
shēn
yǒu
shén
qián
jiàn
hòu
jiàn
huí
huí
xīn
shǐ
zhī
zhū
cǎi
lián
luò
méi
guō
ěr
shì
rén
xué
zhǐ
shì
tài
néng

译文

美人起舞好似莲花旋转,世上之人想必从未看见。高堂之上铺满红色地毯,翩翩起舞有若天上人间。此曲乃是胡人传入汉家,座上客人无不为之惊叹。舞女矫媚身姿多么匀称,轻绸全线衣裙多么鲜艳。裙袖飘动好似团团飞雪,左右飞转有如急风回旋。琵琶横笛乐曲来过一遍,花门山头飞来黄云片片。忽然奏起出塞入塞之声,白草胡沙卷起寒风满天。乐曲将尽狂舞似有神助,前旋后转舞姿千变万幻。天下舞曲谁能与之相比,采莲落梅顿觉令人生烦。世人学舞只是舞来舞去,姿态怎会如此神异不凡。

逐句剖析

"美人舞如莲花旋":美人起舞好似莲花旋转,

"世人有眼应未见":世上之人想必从未看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高堂之上铺满红色地毯,

# 氍毹:毛织的地毯。

"试舞一曲天下无":翩翩起舞有若天上人间。

"此曲胡人传入汉":此曲乃是胡人传入汉家,

"诸客见之惊且叹":座上客人无不为之惊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舞女矫媚身姿多么匀称,

# 纤复秾:说体态匀称,不胖不瘦。秾,本指草木繁盛,这里指体态丰满。

"轻罗金缕花葱茏":轻绸全线衣裙多么鲜艳。

# 金缕花葱茏:说舞女衣服上金线绣出的花朵十分生动逼真。缕,线。葱茏,草木繁盛。,轻罗:轻而薄的丝绸。

"回裾转袖若飞雪":裙袖飘动好似团团飞雪,

# 裾:衣服前襟。

"左鋋右鋋生旋风":左右飞转有如急风回旋。

# 鋋:古代一种铁柄短矛,易于手上旋转。这里将旋转的舞女比作鋋。

"琵琶横笛和未匝":琵琶横笛乐曲来过一遍,

# 匝:一周,一通。

"花门山头黄云合":花门山头飞来黄云片片。

# 合:聚拢。,花门山:山名,在今内蒙境内。这里借指边地。

"忽作出塞入塞声":忽然奏起出塞入塞之声,

# 出塞入塞:均为乐府曲名。《西京杂记》载,汉戚夫人善歌《出塞》《入塞》之曲。这里当指乐曲奏出出塞和入塞的情调。

"白草胡沙寒飒飒":白草胡沙卷起寒风满天。

# 飒飒:形容风吹“胡沙”“白草”的声音。,白草:牧草,干熟时呈白色,故名。

"翻身入破如有神":乐曲将尽狂舞似有神助,

# 入破:唐代大曲一般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入破,即乐曲进入第三段。

"前见后见回回新":前旋后转舞姿千变万幻。

"始知诸曲不可比":天下舞曲谁能与之相比,

"采莲落梅徒聒耳":采莲落梅顿觉令人生烦。

# 聒耳:形容声音杂乱刺耳。,落:即《梅花落》。,采莲:曲名,梁武帝作。

"世人学舞只是舞":世人学舞只是舞来舞去,

"恣态岂能得如此":姿态怎会如此神异不凡。

# 恣:一作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开篇以虚笔从多个角度铺陈,凸显舞蹈的不同凡响,为后文蓄势;中间四句着力刻画美人舞姿,生动展现其旋转灵动之态;接着六句将乐器伴奏与舞姿交替描绘,以乐曲节奏变化呈现舞姿的多样韵律;诗的最后四句将众多乐曲与莲花舞曲对比,更进一步突出莲花舞的精妙绝伦,抒发对其由衷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岑参所作的《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大致作于唐肃宗至德初(756-757)。当时作者参与了田使君举办的宴会,观赏北鋋的表演后,因有所感触而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舞诗。诗歌通过虚写铺垫、正面刻画舞姿、交织描绘伴奏与舞步、对比其他乐曲等方式,描绘了一场精妙奇特的舞蹈,展现出舞者旋转灵动之态与舞姿的多样韵律,表达对莲花舞的赞叹之情。

2. 写作手法

正面描写:“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直接刻画舞者容貌体态、衣着服饰,描绘舞者回裾转袖、左鋋右鋋的舞姿,展现出美人舞的优美与灵动,让读者直观感受舞蹈魅力。比喻:“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将舞者舞动的裙裾和衣袖比作飞雪,形容其轻盈飘逸;把舞蹈动作比作旋风,突出旋转的迅疾有力,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舞蹈的独特姿态。对比:“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世人学舞祗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将莲花舞曲与其他乐曲对比,世人学舞与美人舞姿对比,突出莲花舞的超凡脱俗,强调其独特艺术魅力。照应:开头“美人舞如莲花旋”与结尾“世人学舞祗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相照应,开篇点明舞蹈特点,结尾通过对比再次强调其非凡,首尾呼应,使诗歌结构完整。虚实结合:开篇“世人有眼应未见”“试舞一曲天下无”等为虚写,从侧面渲染舞蹈的不凡;“慢脸娇娥纤复秾”等对舞者和舞姿的具体描写为实写,虚实相生,全面展现舞蹈的美妙与独特。

3. 分段赏析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两句开篇点题,直接表明诗中描写对象为如莲花般旋转的美人舞蹈。“如莲花旋”精准概括舞蹈特点,以“世人有眼应未见”强调此舞的独特罕见,为全诗奠定惊艳不凡的基调,引发读者对舞蹈的强烈好奇与想象。“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前句交代舞蹈环境,“高堂”点明场地的正式与庄重,“满地红氍毹”描绘出铺展于地面的红色毛织地毯,不仅渲染出华贵的氛围,也为舞蹈提供了合适的表演舞台。后句“试舞一曲天下无”则进一步赞美舞蹈,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此舞举世无双的绝妙之处,使读者对舞蹈的期待值不断攀升。“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这两句顺便交代了舞蹈的来源,说明此舞是从胡人地区传入汉朝。“诸客见之惊且叹”描述了观众见到舞蹈后的反应,以他人的惊叹侧面烘托出舞蹈的非凡魅力,体现出这种异域舞蹈给人们带来的震撼,也暗示了当时民族文化交流的现象。“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诗人先从舞者的容貌体态入手,“慢脸娇娥纤复秾”细腻地描绘出美人面容娇美,身材既纤细又丰满,尽显婀娜多姿。接着写舞者的衣着服饰,“轻罗金缕花葱茏”表明舞者穿着轻薄的罗纱,上面绣着金色丝线,花纹繁茂葱郁,将题目中的“美人”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一位身着华服、容貌艳丽的舞者。“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诗人运用“回”“转”“旋”等动词,突出舞蹈旋转的特点,生动展现出舞者舞动时的灵动姿态。“若飞雪”“生旋风”两个比喻,将舞者飘动的衣襟、挥舞的衣袖比作纷飞的白雪,将舞者左右舞动的身姿比作呼啸的旋风,不仅形象地描绘出舞蹈的动态美,而且赋予舞蹈豪迈飘逸之气,毫无娇弱之感,使舞蹈的魅力跃然纸上。“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此句开始描写在琵琶、横笛等民族乐器的伴奏下,舞蹈与音乐相互交融的场景。“和未匝”说明伴奏刚刚开始,乐曲尚未结束。“花门山头黄云合”则通过想象,让观众在舞者的表演中仿佛看到花门山头黄云聚拢的景象,以视觉画面配合音乐与舞蹈,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暗示舞蹈即将展现出边塞特色。“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忽作”一词既写出乐曲的突然变化,也暗示舞姿的突变。“出塞入塞声”点明乐曲演奏出边塞风格的曲调,“白草胡沙寒飒飒”则进一步描绘出在这样的音乐中,舞者用舞姿展现出茫茫白草、漫天胡沙、寒风飒飒的塞外风光,形象地显示了舞蹈粗犷辽阔的特色,将音乐、舞蹈与塞外景象巧妙融合,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翻身入破”描述舞者在舞蹈高潮部分的精彩动作,“如有神”赞叹舞者动作的精妙非凡,仿佛得到神灵相助。“前见后见回回新”强调舞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展现都充满新意,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把急促跳跃的旋律与千变万化的舞姿生动地呈现出来,让人应接不暇,同时也体现出诗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使诗歌语言富有顿挫之感。“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诗的最后四句将莲花舞曲与其他乐曲进行比较,“始知诸曲不可比”直接表明莲花舞曲的独特与卓越,是其他乐曲无法比拟的。“采莲落梅徒聒耳”则通过贬低《采莲》《落梅》等乐曲,认为它们只是徒然嘈杂扰人,进一步突出莲花舞曲的美妙,强化了对美人舞蹈的赞叹之情。“世人学舞祗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此句将世人所学的舞蹈与美人的北鋋舞相对比,指出世人学舞仅仅是模仿动作,而美人的舞蹈在姿态上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再次照应开头“应未见”“天下无”的语意,以强烈的对比结束全诗,使读者对这首诗中所描绘的神奇舞蹈留下深刻印象。

4. 作品点评

以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展现富有边塞风情的舞姿,是该作品在描写层面的显著特色。将乐曲演奏与舞姿变幻两条线索紧密交织,以乐曲引导、衬托舞姿,明确其节奏韵律,是作品在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于语言运用方面,韵脚转换灵活自然,音调激昂急切,“左鋋右鋋”“出塞入塞”“前见后见”等回环往复的语势,生动彰显出舞姿旋转的动态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当时中华民族各族间的文化交流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意义,从中也不难为人们体会得到,这也是此诗的成功的一点。

不详辽宁师范大学教授高光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送孟孺卿落第归济阳》

下一篇:唐·岑参《苗侍中挽歌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