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曾居住":我故地重游,
"今来宛似归":宛若以前从外地回家。
# 归:回到家里。,宛似:好象。
"可怜汾上柳":可爱的汾河岸边的柳树啊,
# 可怜:可爱。
"相见也依依":重逢时竟也如故人般深情依依。
# 依依:形容柳树对人依依惜别的情态。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描绘了诗人重回平阳郡汾桥边所见之汾上柳,以拟人手法赋予柳树“相见也依依”的动人情感,体现了诗人重返旧地时内心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与欢快喜悦,营造出一种老友重逢般温馨、亲切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旧居故地深深的怀恋,仿佛旧地的一草一木,尤其是那汾上柳,都似亲如家人的老友,朴实真切又亲昵可爱,让诗人沉醉其中。
2. 写作手法
拟人:“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将汾桥边的柳树赋予人的情感“依依”,仿佛柳树也认出了诗人这位旧相识,在重逢之时满含眷恋不舍。诗人把自己对故地的深情投射到柳树身上,人与柳惺惺相惜,以柳的“依依”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这段过往的眷恋,比直接抒情更显婉转蕴藉。白描:“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如实勾勒出故地的景象,诗人重回此地,眼中的一草一木、一桥一树都承载着过往记忆,虽未详细描摹景色如何,但简单几笔就把那种熟悉感带出,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渊源,就像一位老友重归故里,轻轻诉说着“我回来了”,为后文情感的抒发铺陈。
3. 分段赏析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开篇直接点明此地是诗人曾经生活过的旧居,一个“曾”字唤起往昔记忆,“今来”则聚焦当下重游时刻。“宛似归”的“归”字用的很好,它没有华丽辞藻修饰,却如一道温暖光束,照亮诗人内心。把重游故地比作归家,那种自然而然、毫无隔阂之感扑面而来,写出诗人对这片环境深入骨髓的熟悉,仿若旧地从未将他遗忘,一直静静等候他归来,尽显亲切感,也为全诗定下温馨怀旧的基调。“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可怜”一词饱含怜惜、喜爱之情,奠定此句抒情氛围。诗人将目光投向汾上柳,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柳树“依依”这一极具情感表现力的动作,使之人格化。柳树本无情,在诗人笔下却似老友,在重逢之际展现出娇娜可爱、眷恋不舍之态。“也依依”三字更是强化这种情感互动,不直说自己对柳树的眷恋,而是从柳树角度着笔,对面下笔的方式新颖别致,既生动勾勒出柳树的动人姿态,又侧面烘托出诗人重归平阳郡时“宛似归”的心境,让物与情、情与境完美交融,营造出温馨和谐、情感交流顺畅的艺术效果,使诗意悠长,令人回味。
4. 作品点评
诗里凝练地承载着诗人难以言说、哽咽在喉的追思缅怀之情,它定格了往昔诗人与旧邻在长亭分别,彼此眷恋不舍、泪眼相对的感人场景,更汇聚着诗人对这片故地深沉炽热的眷恋。短短几句,意蕴悠长,用词浅白却饱含深情。诗人笔下的杨柳仿若身姿婀娜的丽人,“依依”之态鲜活灵动,读来如见其貌,极具画面感,轻易就能勾起人们对那些过往岁月的共情。
# 言柳之有情,人之无情,可想此正诗人托兴处。
清王尧衢《唐诗解》
# 意不在汾上树,家园情切耳。贾岛之“却望并州是故乡”,岂真忆并州耶?
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上一篇:唐·岑参《题华严寺瑰公禅房》
下一篇:唐·岑参《终南东谿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