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guī
wǎn
tóng
guān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chūn
bié
xiāng
shù
wǎn
jǐng
jīn
lóu
zài
shǒu
yáng
wǎng
qīng
zhōu
suì
dēng
guān
chéng
wàng
xià
jiàn
hóng
liú
cóng
líng
kāi
liú
xuè
qiān
wàn
qiū
háng
háng
pān
shēng
cáo
gōng
móu
chuān
shàng
duō
wǎng
shì
liáng
mǎn
kōng
zhōu

译文

暮春时满眼是异乡的草木,晚景中看到那渡津的关楼。伯夷曾住过的首阳山,想去瞻仰却没有过河的轻舟。于是登山了潼关城头眺望,俯瞰着黄河滔滔奔流。自从巨灵把大山分开,这里流尽了万载千秋。行行潘生于此作名赋,赫赫曹公于此显奇谋。大河上经历了多少往事,如今只见一片凄凉笼罩着空空的河洲。

逐句剖析

"暮春别乡树":暮春时满眼是异乡的草木,

# 别乡树:指岑参在长安的居处。岑参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后“出入二郡,蹉跎十秋”(《感旧赋》)。为求仕奔波来往于长安、洛阳间。

"晚景低津楼":晚景中看到那渡津的关楼。

# 津楼:指风陵津楼。风陵津,《元和郡县志》卷二解潼关:“上跻高隅,俯视洪流,盘纡峻极,实谓天险,河之北岸则风陵津。”

"伯夷在首阳":伯夷曾住过的首阳山,

# 首阳: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首阳山与华山为黄河所隔。,伯夷:商末士君子。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与叔齐隐于首阳山,义不食周粟,采薇而死(见于《史记·伯夷列传》)。

"欲往无轻舟":想去瞻仰却没有过河的轻舟。

"遂登关城望":于是登山了潼关城头眺望,

# 关城:指潼关城墙。

"下见洪河流":俯瞰着黄河滔滔奔流。

# 洪河:指黄河。

"自从巨灵开":自从巨灵把大山分开,

# 巨灵:《述征记》:“华山对河东首阳山,黄河流于二山之间,元本一山,巨灵所开。”(《艺文类聚》卷七)巨灵,指河神,此处指黄河。

"流血千万秋":这里流尽了万载千秋。

# 流血:言自古以来此地征战不休,鲜血染红了黄河水。一作“流尽”。

"行行潘生赋":行行潘生于此作名赋,

# 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西征赋》。

"赫赫曹公谋":赫赫曹公于此显奇谋。

# 曹公:即三国曹操,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西征赋》称:“魏武赫以霆震,奉义辞以伐叛,彼虽众其焉用,故制胜于庙算。”

"川上多往事":大河上经历了多少往事,

"凄凉满空洲":如今只见一片凄凉笼罩着空空的河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是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的一首诗。诗中,诗人登高极目,凝视那亘古不息的黄河之水,思绪飘向往昔,不禁为自己漂泊无依的仕途心生感慨。诗篇前四句,细腻勾勒出诗人离乡东归时的心绪:暮春之际,目送异乡草木荣枯,于津楼晚照中遥想首阳山上伯夷叔齐的高风亮节,然无舟楫可渡,唯余满心向往之叹。后四句则笔锋一转,沉入历史长河的深思:伫立潼关,远眺黄河奔腾,遥想巨灵神劈山导河的古老神话,以及千百年来此地征战不休、血染疆场的沧桑巨变;继而追慕潘岳《西征赋》的文采风流与曹操西征的雄才大略,终以“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作结,将历史的烟云与眼前空旷寂寥的河洲相互映衬,更添仕途迷惘与历史兴衰的苍茫悲怆。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自然流畅,浑然天成,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悲壮的意境与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系岑参青年时期所作。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年方二十的岑参满怀壮志赴京献书阙下,却遗憾落第。怀才不遇的他黯然东归,途中夜宿潼关,面对滔滔黄河与雄关古迹,今昔之思与仕途之叹交织涌动,遂于触景生情间挥毫写下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怀古登高为主题的诗。诗中,描写了作者登临高处极目远眺,见那黄河之水自亘古奔流至今,不禁心生思古之幽情,同时,联想到自身仕途的坎坷与迷茫,满心感慨皆付诸笔端。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通过暮春时节的草木萧疏与津楼晚照的苍茫暮色,勾勒出诗人离乡漂泊的孤影,将羁旅愁思融入景物描写中,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用典:“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化用《史记·伯夷列传》中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表面写诗人欲渡河瞻仰首阳山而不得,实则暗喻对高洁品格的追慕与仕途阻隔的无奈。

3. 分段赏析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这四句诗,细腻描绘了诗人在暮春时节告别长安,踏上东归之路时的所见所感。夕阳西下,迟迟不愿隐没于津楼之后,归途漫漫,前路茫茫,让诗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漂泊无依之感。此时,商朝末年“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两位贤士的身影,悄然浮现在他的脑海,他多么渴望能亲眼目睹他们那高尚的品格与不屈的风骨。然而,对岸的首阳山仿佛隔着千山万水,无舟可渡,只能对着浩渺的江面,徒然发出深沉的感慨。“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接下来的四句,诗人于关城余晖中,拾级而上,登临城楼,极目远眺,只见黄河之水奔腾不息,它不仅携带着人类历史的沧桑巨变,更似乎吞噬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悲壮与哀歌,滚滚东流,永不停息。“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末了四句,诗人凝视着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水,心中涌动着对往昔的无限追忆。他仰慕着潘岳那流传千古的华美辞章,缅怀着曹操那赫赫有名的军事智谋。潼关,这片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的热土,因承载了太多的历史重量,而让诗人的内心世界更添几分凄清与惆怅。

4.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质朴平实,毫无雕琢之痕,仿佛是诗人脱口而出的心声,自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圆融之美。然而,从诗作的精妙程度来看,也能察觉到岑参早年时艺术功底尚显稚嫩,作品在风格上稍偏于浅近平淡。全诗虽书写的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愁绪,却巧妙地将这份愁思寄托于对往昔的追思之中。结尾处“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一句,诗人由怀古之情自然地转回到自身境遇,情感表达含蓄深沉、浑厚蕴藉,令人反复咀嚼、回味无穷,其韵味竟与阮籍《咏怀诗》那深婉含蓄、意味深长的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作者眼下见到的是千秋万载流不尽的滔滔黄河,心中想到的是曾经活动在这里的历史人物和发生在这里的著名事件,虽然没有作太多的联系和发挥,但仍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沉重的气氛和效果。

唐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五月四日送王少府归华阴(得留字)》

下一篇:唐·岑参《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参曾居此郡八九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