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影摇群木":窗前摇曳着树木的影子,
"墙阴载一峰":远处山峦的峰影在阳光的照射下投射在墙上。
"野炉风自爇":微风中香炉的火焰燃烧得正旺,
# 爇:燃烧,焚烧。,野炉:山寺门外摆放的石香炉。
"山碓水能舂":山间的水磨在流水的冲击下舂着稻谷。
# 舂:以杵臼槌捣去米谷的皮壳。,碓:舂米谷的设备,这里指水碓,以山水为动力。
"勤学翻知误":勤奋学习反而发现自己的错误,
# 误:错误之处。,翻:副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反而”,“却”。
"为官好欲慵":当官了却发现想要懒散厌倦。
# 慵:懒散。
"高僧暝不见":高僧早已消失在暮色苍茫之中,
# 暝:夜晚,晚上。
"月出但闻钟":月亮出来只听见寺里传来的阵阵钟声。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山寺清幽的景色,将山中疏野自然之景与诗人厌世思隐之情紧密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厌倦以及对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首联紧扣题目写“山寺”。“窗影摇群木,墙阴载一峰”,此联核心在于“影”字,一个“摇”字,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风的吹拂,由此可知山寺隐匿于茂密山林之中。“一峰”描绘山景,然而这座山却是通过墙阴的影子得以呈现。彼时夕阳西下,万山被染成金色,唯有这一峰的影子,越过寺墙,显得格外悠长。诗人巧用曲笔,构思精妙。颔联“野炉风自爇,山碓水能舂”,正常语序应为“风(来)野炉自爇,水(落)山碓能舂”,这里省略了动词,需读者自行意会。上句承接“窗影摇群木”,下句承接“墙阴载一峰”,使诗意脉络连贯不断。“山碓水能舂”一句,以今人之眼光看稍显质朴,但在当时,“水碓”是较为先进的机械,作者将其写入诗中,足见其诗作的鲜活生动。颈联笔锋一转,扣题写“僧房”。作者此处“勤学”的当是佛理,认为出山为官乃是“误”。还称“为官”若想“好”,便要“慵”。这两句皆是作者的激愤之语,是其远在虢州任职时的牢骚。若真如他所言,岑参的官职恐怕早就因“不作为”被罢黜了。事实表明,在之后的宦海生涯中,岑参并未“慵”。尾联表面意思是,天色渐晚,月亮升起,苦苦等待的“高僧”仍未归来,只好下山。在下山途中,却听闻山寺传来的钟声。作者等待高僧,无非是想请教佛理。其实,在尚未请教之时,作者已然觉得“勤学翻知误”,见不见“高僧”似乎也并非至关重要。此联作者的意图,在于凸显山间的空旷以及山寺的宁静。
# 勤学则虚心,故知己之误。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窗影摇群木,墙阴载一峰。”后句说,山峰之影正落在墙阴之上,因而好像墙阴承载一座山峰。“影”并无重量,而“载”却写出了它的分量,化无为有,使人感到峰影为真峰。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李友益《钱海拾贝》
上一篇:唐·岑参《题新乡王釜厅壁》
下一篇:唐·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