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近少室":我的草堂靠近少室山,
"夜静闻风松":在宁静的夜晚,能听见风吹过松林的声音。
"月出潘陵尖":月亮从潘陵尖缓缓升起,
"照见十六峰":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少室山的十六座山峰。
"九月山叶赤":九月时节,山中的树叶变得一片赤红,
"溪云淡秋容":溪边的云朵淡薄,呈现出秋天淡雅的容颜。
"火点伊阳村":远远望去,伊阳村中有星星点点的灯火闪烁,
# 伊阳:唐县名,在今伊川县南。
"烟深嵩角钟":烟雾弥漫中,嵩山脚下寺庙的钟声悠悠传来。
"尚子不可见":像尚子平那样的隐士如今已难以见到,
# 尚子:指尚长,东汉隐士。
"蒋生难再逢":蒋诩这样的高洁之士也难以再相逢。
# 蒋生:指蒋诩,汉代兖州刺史,廉直有名声。
"胜惬只自知":这山中的美好惬意只有我自己知道,
"佳趣为谁浓":如此美妙的趣味又能对谁去诉说,让谁来体会这份浓厚呢。
"昨诣山僧期":昨天我按照与山寺僧人的约定,
"上到天坛东":登上了天坛山的东面。
# 天坛:指天坛山,在河南济源县。
"向下望雷雨":从山上向下望去,只见雷雨交加,
"云间见回龙":云雾之间隐约能看到如龙一般的云气在回转游动。
"夕与人群疏":到了傍晚,我与世俗人群愈发疏远,
"转爱丘壑中":反而更加喜爱这山间的丘壑美景。
"心澹水木会":我的心境在这山水树木之间变得淡泊宁静,
"兴幽鱼鸟通":兴致所至,仿佛能与鱼鸟心意相通。
"稀微了自释":对于那些细微渺小的事情我已经看开释然了,
"出处乃不同":我明白自己与世俗之人的处世之道和人生追求是截然不同的。
# 出处:出官与居家,犹言进退。
"况本无宦情":何况我本来就没有追求仕途做官的心意,
"誓将依道风":我发誓要遵循道家的风范,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分段赏析
前八句:“草堂近少室,夜静闻风松。月出潘陵尖,照见十六峰”,诗人先点明自己的草堂靠近少室山,夜晚宁静之时,能听到风吹松树的声音。接着写月亮从潘陵尖升起,月光洒在十六座山峰上,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给人以空灵之感。“九月山叶赤,溪云淡秋容。火点伊阳村,烟深嵩角钟”,进一步描绘秋季景色,九月的山间树叶已经变红,溪上的云朵淡薄,呈现出秋天特有的容貌。远处伊阳村有灯火闪烁,而嵩角的钟声在烟雾缭绕中传来,视听结合,将秋夕的景色描绘得有声有色,富有层次感,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又流露出一丝宁静中的寂寥。中间四句:“尚子不可见,蒋生难再逢”,尚子、蒋生分别指东汉的尚子平与蒋诩,他们都是著名的隐士。诗人在此感慨像尚子平、蒋诩这样的隐士已难以见到,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的追怀以及对当今社会中隐士精神缺失的遗憾。“胜惬只自知,佳趣为谁浓”,诗人觉得自己在这秋夕美景中的惬意感受只有自己知道,如此美妙的趣味却不知与谁分享,进一步强化了内心的孤独感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后八句:“昨诣山僧期,上到天坛东。向下望雷雨,云间见回龙”,诗人回忆起昨天与山僧相约,登上了天坛东,向下望去,看到雷雨交加,云间有龙形的云气回旋,这几句通过描写奇特的自然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和壮观,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超凡境界的向往。“夕与人群疏,转爱丘壑中。心澹水木会,兴幽鱼鸟通”,经过这些经历,诗人在傍晚时分更加疏离人群,转而喜爱这幽静的丘壑。他的内心在水木之间变得淡泊宁静,兴致所至,仿佛能与鱼鸟相通,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享受。“稀微了自释,出处乃不同。况本无宦情,誓将依道风”,诗人对世间的细微之事已经释然,明白自己与世俗之人的出处不同。况且自己本来就没有做官的心思,发誓要遵循道家的风范,坚守自己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追求自由和内心宁静的坚定决心。
下一篇:唐·岑参《过王判官西津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