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云际宿":昨天夜里在云际寺住宿,
"旦从西峰回":清晨从西峰返回。
# 峰:一作岭,一作风。,旦:一作适。
"不见林中僧":没有见到山林中的僧人,
"微雨潭上来":只见微微细雨从潭上飘来。
"诸峰皆青翠":周围的山峰都一片青翠,
"秦岭独不开":唯有秦岭被云雾遮蔽,不见真面目。
"石鼓有时鸣":传说中的石鼓时而会鸣响,
"秦王安在哉":可秦始皇如今又在哪里呢。
"东南云开处":往东南方向云雾散开之处,
"突兀猕猴台":猕猴台高高地耸立着。
"崖口悬瀑流":山崖的豁口处悬挂着瀑布,
"半空白皑皑":半空中白茫茫一片。
# 半空白皑皑:《河岳英灵》无上四句,有“水深断山口,吼沫相喧豗”二句。
"喷壁四时雨":瀑布水花飞溅,仿佛四季都在下着雨,
"傍村终日雷":临近村子,整天都能听到如雷的轰鸣声。
"北瞻长安道":向北眺望通往长安的道路,
"日夕生尘埃":从早到晚都尘土飞扬。
"若访张仲蔚":如果要寻访像张仲蔚那样的隐士,
"衡门满蒿莱":他的家门定是满是野草。
# 满:一作映。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访友诗。诗中介绍了诗人前往终南云际精舍寻访法澄上人未遇后,归途中的一系列经历,借景抒情间表达出访友不遇的遗憾。展现出尘世与自然的不同,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寻访不遇后,于自然中获得的独特感悟,以及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此句运用了张仲蔚的典故。张仲蔚是东汉末年的隐士,他博学有文才,却隐身不仕,居所“蓬蒿没人”。岑参在此以张仲蔚自比或比法澄上人,暗示自己或友人如同张仲蔚般,有着超脱世俗、安于隐逸的情怀,同时也借这一典故点明寻人不遇的主题,表达出一种寂寥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比:“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这里将“长安道”与“张仲蔚”的居处形成对比。“长安道”代表着尘世的喧嚣、繁华与纷扰,“日夕生尘埃”描绘出长安道上终日车马喧嚣、尘土飞扬的景象,象征着世俗的功名利禄之路;而“张仲蔚”的居处以“衡门满蒿莱”来形容,展现出一种宁静、荒芜、与世无争的隐逸氛围。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喧嚣的疏离。
3. 分段赏析
“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简单两句交代了行程,昨夜在云际精舍留宿,清晨从西峰返回,为下文的寻访不遇与沿途见闻做铺垫。“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点明寻法澄上人未遇,此时微雨从潭上飘来,营造出一种空灵、怅惘的氛围。细雨如丝,衬托出诗人内心淡淡的失落。“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描绘了群山青葱翠绿,唯独秦岭云雾缭绕,仿佛不愿敞开怀抱。通过对比,突出秦岭的独特,在自然景色的描写中融入了一种神秘的气息。“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由景及史,联想到石鼓传说,曾经的秦王已消逝不见,徒留石鼓偶尔鸣声,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岁月更迭,世事无常,往昔的辉煌已不复存在。“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东南方向云雾散开,猕猴台突兀显现,画面感极强,云雾开合间,景物若隐若现,给人以惊喜之感。“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形象地写出瀑布从崖口飞泻而下,水花在半空泛着白光,宛如白雪。“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进一步渲染瀑布的磅礴气势,瀑布冲击崖壁,如四季降雨,发出的声响终日如雷,震人心魄,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诗人向北眺望通往长安的道路,整日尘土飞扬,由自然之景转至尘世之路,暗示长安虽繁华却充满喧嚣与纷扰,与前文的清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以张仲蔚自比,若友人来寻,会发现自己住处衡门满是蒿莱,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
# 岑诗长篇稳深精炼,独超前数公。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长题叙事,亦滥觞后人。结响高,真力满,然已是唐人五言,至少陵则大放厥词矣。或问此诗巧前首(按指《巩北秋兴寄崔明允》何以别。曰:前首团敛浑厚,此首笔仗开放,已属抖散,惟七古亦然,李、杜团敛,李、苏则有抖散处。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