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上秋雨过":秋雨正在迅速地下着,很快从渭河上方经过,
"北风何骚骚":北风也刮得相当猛烈。
# 骚骚:指急迫的样子。,何:一作“暮”。
"天晴诸山出":放晴之后,晴空万里,各座山峰的轮廓在雾水消散后渐渐显出,
"太白峰最高":其中太白峰是最高的一座。
"主人东溪老":我在山下行走,去拜访一户人家,其中一户人家住在东溪,他已经年老,
"两耳生长毫":两个耳朵旁边长着长长的须发。
"远近知百岁":远近的人都知道他已经一百多岁了,
"子孙皆二毛":连他的儿子和孙子的头上,都长着两种颜色的头发。
# 二毛:指头发花白。
"中庭井阑上":我走进他家的院子里,他家的庭院中央有一口井,
# 井阑:水井的围栏。阑,同“栏”。,中庭:庭院;庭院之中。
"一架猕猴桃":井旁边有一个支架上,种着一些猕猴桃树。
# 猕猴桃:落叶藤本植物。其果实甘美,因猕猴喜食而得名。“猕”原作“狝”,据《四部丛刊》本改。
"石泉饭香粳":他邀请我一同吃饭,饭是用山泉水和香粳米做的,散发着香喷喷的糯米饭的味道,
# 粳:原作“梗”,据《四部丛刊》本改。
"酒瓮开新槽":他又打开了一坛新酿的酒,邀请我一同畅饮。
# 新槽:指新酿制的酒,没有过滤除去杂质。“糟”原作“槽”,据《四部丛刊》本改。,酒瓮:盛酒的坛子。
"爱兹田中趣":我喜爱这些田园乐趣,
"始悟世上劳":因为我从中体味到了世上的人如此辛劳。
"我行有胜事":在这次旅行中,有这样一些美好的事情,
# 胜事:美好的事情。
"书此寄尔曹":所以我就写下这篇诗,并寄给你们。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渭上秋雨后清新的田园风光,展现自然的壮美与生活的宁静美好,讲述诗人拜访百岁东溪老的经历,抒发沉醉质朴田园、感悟世事淡泊的心境,在赞美自然美景之余,饱含对人生至味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白描:首句至尾句,诗人用质朴文字勾勒画面,“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骚”直白描绘渭河边秋景,“主人东溪老,两耳生长毫”简洁刻画老人外貌,不事雕琢,如实呈现眼前所见,用最简练笔触展现自然、人物风貌,使诗歌充满生活气息,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感受秋日东溪之景与老人日常。借景抒情:前两句借“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骚”秋景,渲染清冷氛围,抒发内心感怀;“天晴诸山出,太白峰最高”借天晴山景,流露对山河壮美赞叹,景中含情,情随景生,将诗人旅途中复杂心绪融入景致描绘,不着痕迹表达情感。
3. 分段赏析
“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骚”此句以动态笔触勾勒秋日气象。渭河秋雨初歇,北风呼啸(“骚骚”形容风声劲疾),展现自然界的肃杀与流动感。诗人以“过”字点明时间推移,暗示秋雨短暂而北风长驱,为后文雨后山景的澄明作铺垫,形成冷暖交替的张力。“天晴诸山出,太白峰最高”雨后放晴,群峰轮廓渐显,“出”字赋予山峦动态,似从云雾中挣脱而出。太白峰“最高”的直白对比,既写实景(太白山为秦岭主峰),亦隐喻自然秩序的巍然不可撼动。此句以简笔勾画全景,展现诗人对山川壮阔的敏锐捕捉。“主人东溪老,两耳生长毫。远近知百岁,子孙皆二毛”聚焦东溪老人形象。“两耳生长毫”以生理特征写其长寿(传说耳长毫为寿征),暗合“远近知百岁”的声望。“子孙皆二毛”(头发花白)以家族衰老反衬老人超然物外的生命力。四句平实如白描,却蕴含对时间流逝与生命传承的哲思。“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石泉饭香粳,酒瓮开新槽”描绘田园生活的质朴细节。“猕猴桃”架于井栏,既写庭院布局,亦暗示主人与自然的共生(猕猴桃需攀援生长);“石泉饭香粳”以山泉煮饭,凸显饮食的纯净;“酒瓮开新槽”以新酿待客,呼应前文“骚骚”北风,暗含以酒御寒的温情。四句以物见人,展现农家生活的丰足与诗意。“爱兹田中趣,始悟世上劳”由景入理,点明诗眼。“田中趣”指躬耕之乐与自然意趣,与“世上劳”(世俗奔波)形成对立。诗人借张老舍的生活,表达对田园归隐的价值认同,暗含对宦海浮沉的疏离感。“始悟”二字转折自然,揭示顿悟后的释然。“我行有胜事,书此寄尔曹”收束于书信寄情。“胜事”既指此行所见山川之胜、田园之趣,亦指对生命真谛的领悟。诗人将感悟寄予“尔曹”(子侄辈),既显家族亲谊,亦传递超脱功名、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末句以平实语言收尾,呼应开篇的写景,结构圆融。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营造出清新澄澈的意境,情感质朴而真切。诗人一面尽情赞美渭上雨后的田园美景,将自然风光的旖旎、乡村生活的宁静祥和展现得淋漓尽致;一面有感而发,在悠然的田园情境与拜访老人的经历中,对人生的真谛、生活的至味发出淡淡的感慨,虽言语平实、情感内敛,却回味悠长,引人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