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潭水深黑如墨":黑潭里的水又深又黑,黑得如同墨汁一般,
"传有神龙人不识":传说潭中有神龙,但是人们都没有真正见识过。
"潭上驾屋官立祠":在黑潭上面建造房屋,官府设立了祠堂,
"龙不能神人神之":龙本身并没有神奇的能力,是人们把它神化了。
# 神:一作异。
"丰凶水旱与疾疫":丰收、灾害、水灾、旱灾以及疾病瘟疫这些情况,
"乡里皆言龙所为":乡里的人都说这些是神龙造成的。
"家家养豚漉清酒":家家户户都养着小猪,过滤出清酒,
"朝祈暮赛依巫口":早晨祈求神龙,晚上酬谢神龙,一切都按照巫婆的话来做。
"神之来兮风飘飘":神龙到来的时候,风飘飘地吹着,
"纸钱动兮锦伞摇":纸钱飘动着,华丽的伞也在摇晃。
"神之去兮风亦静":神龙离去的时候,风也安静下来了,
"香火灭兮杯盆冷":香火熄灭了,酒杯和盘子也变得冰冷。
"肉堆潭岸石":肉堆积在潭边的石头上,
"酒泼庙前草":酒泼洒在庙前的草地上。
"不知龙神享几多":不知道龙神享用了多少祭品,
"林鼠山狐长醉饱":树林里的老鼠和山中的狐狸却总是喝得醉饱。
"狐何幸":狐狸是多么幸运啊,
"豚何辜":小猪又有什么罪过呢,
"年年杀豚将喂狐":年年都要杀死小猪来喂狐狸。
"狐假龙神食豚尽":狐狸假借神龙的名义把小猪都吃光了,
"九重泉底龙知无":在九重泉底的神龙知道不知道这件事呢。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新乐府诗,也是一首讽刺诗。描绘了黑潭水深如墨,传有神龙但无人识,官府却在潭上架屋立祠,借“神龙”之名蛊惑百姓的现象。体现出当时社会民众的愚昧,以及贪吏与巫婆相互勾结,利用民众迷信搜刮民财的丑恶行径。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社会乱象的批判与对民众的同情。该诗借黑潭祭龙这一现象,写出了贪吏与巫婆的贪婪、民众的无知,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劳动人民的愚昧、朴实,如“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与巫婆的奸邪可耻进行对比,突出两者的不同。借古讽今:对“朝祈暮赛”的祭神场景“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盘冷。肉堆潭岸石,酒泼庙前草”进行描写,讽刺其劳民伤财的本质,实际只是让林鼠山狐长醉饱。借代:诗中的“神龙”“豚彘”“林鼠山狐”等都有所指代,借这些形象来影射现实中的贪吏、百姓等,使表达更含蓄深刻。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首句“黑潭水深黑如墨”,诗人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黑潭神秘幽深的景象。“深黑如墨”不仅直观地描绘了潭水的颜色,更营造出一种压抑、深沉的氛围,让人不禁对黑潭背后隐藏的故事充满好奇。紧接着“传有神龙人不识”,“传有”二字堪称精妙之笔,它从一开始就为“神龙”的存在蒙上了一层虚幻的面纱,表明这所谓的神龙不过是口口相传的谣言,无人真正见过其真面目,为后文揭示贪吏利用神龙行骗埋下了伏笔。“潭上架屋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这两句诗直接点明了祸害的根源。官府在黑潭之上建造房屋、设立祠堂,其借口便是那虚无缥缈的“神龙”。然而,龙本无神奇之力,却被贪吏故意神化,他们利用民众的迷信心理,将龙打造成操控一切的神秘存在,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搜刮民财的私欲。民众在这种误导下,浑然不知自己已成为被剥削的对象,根源就在于他们的愚昧无知,轻易相信了这种毫无根据的传说。“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这里诗人用“皆言”二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味深长。百姓们将生活中遭遇的各种灾祸,无论是丰收与否、水旱灾害还是疾病瘟疫,都不假思索地归罪于神龙的意志。从最初听闻的“传有”神龙,到如今人人都将灾祸归咎于它,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完全是人云亦云。这既体现了当时民众思想的愚昧,缺乏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知,同时也侧面反映出贪吏长期以来对民众的洗脑和误导,他们的狡黠手段使得这种错误观念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此句生动地描绘了民众为讨好神龙所做出的举动。“家家”一词突出了参与祭祀的范围之广,可见民众对神龙的畏惧和讨好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他们用心饲养小猪,精心过滤清酒,早晚虔诚地进行祭祀活动。而“依巫口”三个字更是点睛之笔,深刻地刻画出民众的愚昧与朴实。他们完全听从巫婆的指示,对巫婆的话深信不疑,却不知自己正被巫婆利用。巫婆凭借着花言巧语,肆意操纵着祭祀活动,其奸邪可耻的面目昭然若揭。这种对比,将民众的单纯与巫婆的狡诈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看到了民众被欺骗的可悲现状。“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盘冷”,诗人用细腻的笔触,详细地描写了祭神时的场景。当人们认为神龙降临之时,只见微风飘飘,纸钱随风飘动,锦伞也随之摇曳,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仿佛神龙真的在众人的虔诚祈愿中降临。然而,当祭祀结束,神龙“离去”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风停了,香火熄灭,杯盘也变得冷冷清清。这一热闹与冷清的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祭祀活动的虚幻性和荒诞性,所谓的神龙降临不过是人们的想象,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祭祀活动,最终只留下一片空虚。“肉堆潭岸石,酒泼庙前草。不知龙神享几多,林鼠山狐长醉饱”,这几句诗将批判的矛头进一步指向了祭祀活动的结果。祭祀用的肉堆积在潭边的石头上,酒被泼洒在庙前的草地上,百姓们为祭祀付出了如此多的代价,却不知道神龙究竟享用了多少。而实际受益的,却是林中的老鼠和山里的狐狸,它们常常吃得醉饱。这一画面生动地展现出百姓的血汗被白白浪费,而那些贪婪的“林鼠山狐”(暗指贪吏和巫婆)却借此中饱私囊,过着奢靡的生活。在当时社会饥馑遍地、饿殍载道的背景下,这种逼迫百姓出钱祭祀的行为,愈发凸显出贪吏的罪恶。最后,“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杀豚将喂狐!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诗人以一连串强烈的质问结束全诗,情感达到了高潮。“狐何幸”,那些如同狐狸般贪婪的贪吏和巫婆何其幸运,能够凭借欺骗手段享受荣华富贵;“豚何辜”,可怜的百姓就像被宰杀的小猪一样无辜,却要年年承受被剥削的痛苦。诗人愤怒地指出,这些“狐”假借神龙之名,将百姓的血汗搜刮殆尽,而那传说中的神龙,在九重泉底难道真的一无所知吗?这一质问不仅是对贪吏和巫婆的严厉批判,更是对整个社会黑暗现象的深刻反思,甚至隐隐指向封建最高统治者,暗示他们对这种乱象的纵容。这一连串的质问,如同一把利剑,直刺社会的阴暗面,让那些罪恶之人在这正义的声讨面前无地自容,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与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4. 作品点评
白居易的《黑潭龙》继承乐府诗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黑潭祭龙场景,叙事条理清晰,情感表达直白有力。诗中通过对“神龙”“豚彘”“林鼠山狐”等意象的巧妙运用,实现了深刻的讽谕效果,“神龙”象征被贪吏利用来愚弄百姓的虚幻权威,“林鼠山狐”指代那些借神敛财的贪吏与巫婆,而“豚彘”则是深受剥削的无辜百姓,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现实。诗人通过对黑潭祭龙这一现象的描写,巧妙地将批判矛头指向贪吏、巫婆与社会迷信。
下一篇:唐·白居易《有木诗八首 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