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zhī
·
·
táng
xiá
kǒu
shuǐ
yā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táng
xiá
kǒu
lěng
yān
bái
chéng
tóu
yuè
xiàng
西
chàng
dào
zhú
zhī
shēng
chù
hán
yuán
qíng
niǎo
shí
zhú
zhī
yuàn
yuàn
rén
jìng
shān
kōng
xiē
yòu
wén
mán
ér
shēng
chàng
chóu
shā
jiāng
lóu
bìng
shǐ
使
jūn
dōng
chuán
fǎng
shàng
西
miàn
fēng
shēng
jiǎo
shuǐ
liǎo
lěng
huā
hóng
jiāng
shī
湿
jiāng
pàn
shuí
rén
chàng
zhú
zhī
qián
shēng
duàn
hòu
shēng
chí
guài
lái
diào
yuán
duō
shì
tōng
zhōu
shī

译文

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一样低低地笼罩着江水,白帝城上的月亮已向西边落下。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伤心的竹枝民歌,当歌声悲咽时,寒猿和晴天的鸟儿一同啼叫起来。《竹枝词》中诉说着苦怨,这苦怨是怨谁呢?夜静山空之时,歌声停歇后又隐隐传来。巴楚的青年男女齐声来歌唱,这让江楼上病弱的使君心中满是愁绪。从巴东乘船前往巴西,江面波浪中风生水起,雨脚齐齐落下。水蓼开着冷艳的红花,一簇簇地生长着,江蓠的叶子被湿气浸润,碧绿茂盛。江畔是谁在唱竹枝词呢?前面的歌声悲咽断绝,后面的歌声又迟迟响起。怪不得曲调如此苦涩,原来是因为歌词也充满苦涩,这些多半是通州司马所写的诗啊。

逐句剖析

"瞿塘峡口冷烟低":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一样低低地笼罩着江水,

# 冷烟:水上的烟霭。冷:集作水。,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

"白帝城头月向西":白帝城上的月亮已向西边落下。

# 白帝: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瞿塘峡口。

"唱到竹枝声咽处":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伤心的竹枝民歌,当歌声悲咽时,

"寒猿晴鸟一时啼":寒猿和晴天的鸟儿一同啼叫起来。

# 晴鸟:指归宿之鸟。晴:集作暗。

"竹枝苦怨怨何人":《竹枝词》中诉说着苦怨,这苦怨是怨谁呢?

"夜静山空歇又闻":夜静山空之时,歌声停歇后又隐隐传来。

# 歇:停止,消止。

"蛮儿巴女齐声唱":巴楚的青年男女齐声来歌唱,

# 蛮儿巴女:指湖北、四川之间的青年男女。蛮,古时称楚因为荆蛮,称四川为巴蜀。巴,今四川省东部地区。

"愁杀江楼病使君":这让江楼上病弱的使君心中满是愁绪。

# 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是作者自指,当时作者任忠州刺史。,楼:一作南。,杀:形容程度很深。

"巴东船舫上巴西":从巴东乘船前往巴西,

# 巴西:郡名,在今四川阆中一带。,船舫:泛指船。,巴东:郡名,在今重庆市奉节一带。

"波面风生雨脚齐":江面波浪中风生水起,雨脚齐齐落下。

# 雨脚:随云飘行、长垂及地的雨丝。

"水蓼冷花红蔟蔟":水蓼开着冷艳的红花,一簇簇地生长着,

# 蔟蔟:蔟,丛列成行貌。一作簇簇。,水蓼:一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蓼: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白色或浅红色,生长在水边或水中。

"江蓠湿叶碧萋萋":江蓠的叶子被湿气浸润,碧绿茂盛。

# 萋萋:集作凄凄。,蓠:水中生长的一种藻类植物。

"江畔谁人唱竹枝":江畔是谁在唱竹枝词呢?

"前声断咽后声迟":前面的歌声悲咽断绝,后面的歌声又迟迟响起。

# 断咽:止断,咽。

"怪来调苦缘词苦":怪不得曲调如此苦涩,原来是因为歌词也充满苦涩,

# 缘:因为。,怪来:难怪,怪不得的意思。

"多是通州司马诗":这些多半是通州司马所写的诗啊。

# 通州司马:指元稹,当时元稹任通州司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竹枝词四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每首诗各具特色,共同展现了巴渝民歌的独特韵味和诗人的情感寄托。第一首描绘深夜聆听《竹枝》歌的情景,歌声悲切,连山中的猿鸟也为之哀鸣;第二首写静夜中听唱《竹枝》,歌声断断续续,诉说着无尽的愁怨;第三首通过江楼远眺,生动刻画了“竹枝”歌乡的雨景,风雨中的江蓠水蓼更显凄清;第四首则聚焦江畔唱《竹枝》的场景,歌声幽咽,歌词苦涩,道出了歌者的辛酸与无奈。整组诗语言通俗晓畅,内容充实健康,既展现了巴渝地区的风土人情,又融入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观察与情感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组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值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史之际。此次调任虽为升迁,但忠州地处偏远,形同谪居,诗人内心苦闷,政治上也备受打击。与此同时,唐朝统治阶级加紧了对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剥削,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白居易通过创作《竹枝词四首》,既深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与哀怨,也借歌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彷徨。这组诗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白居易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竹枝词四首》是一组七言绝句,以巴渝地区的风土人情为核心题材,诗人通过自然景观、民间歌谣、民众生活场景等的描写,并融入诗人贬谪期间的个人情感,隐晦表达对时局与个人命运的感慨。这组诗不仅是巴渝民俗的珍贵记录,更通过“通州司马诗”等典故,反映了唐代文人群体在贬谪中的精神共鸣,成为中唐政治与文学互动的缩影。

2. 写作手法

设问:诗人并未直接回答“为何曲调如此悲苦”,而是通过猜测(“多是通州司马诗”)暗示答案,既点明曲调之苦源于元稹(通州司马)的贬谪之苦,又以疑问语气引发对友人命运的关切,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增强诗歌的思辨性和感染力。衬托:正衬,第一首中:“寒猿闇鸟一时啼”猿鸟的悲啼声与《竹枝》的哀怨曲调交织,以自然生物的“啼”声衬托歌声的凄切,倍增悲凉氛围。借景抒情:第一首开篇:“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作者通过描写峡口水烟低垂、白帝城月落西沉,苍茫夜色烘托出孤寂凄冷的意境,为后文听曲生悲的情感作铺垫。第三首中:“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风急雨骤的江面暗喻人生漂泊的艰难,借自然之险抒发行旅之艰与宦途沉浮的感慨。“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诗人以断断续续的《竹枝》歌声收束全诗,将哀婉之情融入江畔夜色,余音袅袅,引发无尽怅惘。细节描写:“水烟低”三字点出峡口水雾弥漫、压抑低垂的暮色;“月向西”则暗示夜深人静、月影西斜的孤寂。这两个细节共同勾勒出瞿塘峡的苍茫夜色,为全诗奠定凄凉基调。“寒猿暗鸟一时啼”猿鸟的啼声被“寒”“暗”二字修饰,既点明秋夜的寒冷与昏暗,又以“一时啼”的动态细节突显声音的突兀与短暂,暗示歌声与自然声响的共鸣;“冷花红簇簇”与“湿叶碧萋萋”形成冷暖色彩对比,通过“冷”“湿”触觉细节强化秋雨的寒意,暗喻旅途的艰辛与心境的孤冷。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蛮儿巴女齐声唱”与“愁杀江楼病使君”,众人齐唱的欢快场景,衬托出诗人独坐江楼的病愁孤寂,凸显诗人内心的落寞。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描绘了深夜聆听《竹枝》歌的情景。诗中并未明确指出歌者的身份、性别或歌唱的缘由,而是以瞿塘峡口和白帝城头为背景,通过“水烟低”和“月向西”勾勒出夜晚的静谧与江面的朦胧,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神秘的氛围。在这夜色深沉之际,悲凉的歌声穿透寂静,如泣如诉,令人心碎。歌声的哀婉甚至触动了周围的猿鸟,它们的啼鸣与歌声交织,形成了一曲动人的悲歌,进一步烘托出歌声的凄楚。诗中的“寒猿暗鸟一时啼”巧妙地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增强了歌声的感染力。《水经注》中提到的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与诗中意境相呼应,猿鸟的啼鸣仿佛为《竹枝》增添了和声,使整个场景更加悲怆动人。第二首诗前两句描绘了哀怨的歌声在夜空中断断续续地回荡,打破了山夜的宁静,同时提出了歌声中蕴含的幽怨究竟为谁而发的疑问。这种设问的手法,不仅引发了读者的深思,更增添了诗歌的沉痛感。第三句指出这《竹枝》歌并非独唱,而是“蛮儿巴女齐声唱”,这里的“蛮儿巴女”指的是湖北、四川一带的年轻男女。这齐声的哀歌,让身处贬谪之中的诗人更加感同身受,勾起了他内心的愁怨。因此,诗人在末句发出感慨:“可愁煞了我这个忠州病使君啊!”这首诗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尽羁愁,情感真挚而深沉。第三首诗则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诗人在江楼上所见的《竹枝》歌乡的雨景。前两句写舟行于风雨之中的情景,后两句则描绘了水边的景色。“冷花”、“湿叶”在雨气中显得格外清冷,而“红簇簇”、“碧凄凄”则生动地展现了歌乡雨景的乡土气息,细腻入微地刻画了雨中的自然景致。第四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江畔聆听《竹枝》歌的情景。前两句描述了不知何人在江畔唱起《竹枝》,歌声前段哽咽,后段迟缓,形象地展现了《竹枝》歌的演唱特点,声情并茂。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领悟到歌声之所以如此凄苦,是因为歌中多唱的是通州司马的“词苦”诗。元稹在担任监察御史时因得罪权贵被贬江陵,后又迁至通州司马,境遇与白居易相似。他在通州时心情悲愤,可能也曾借《竹枝》歌抒发内心的沉痛。白居易曾写诗安慰他,而《竹枝》组歌中所蕴含的流离迁谪之悲,以及歌声中的辛酸情感,都在这苦调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声韵悠扬,最合竹枝之体。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冷烟斜月之景,竹枝悲咽之声,即寒猿暗鸟尚不胜情,况可使愁人听之邪。

明唐汝询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听弹古渌水》

下一篇:唐·白居易《春暮寄元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