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峡口冷烟低":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一样低低地笼罩着江水,
# 冷烟:水上的烟霭。冷:集作水。,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
"白帝城头月向西":白帝城上的月亮已向西边落下。
# 白帝: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瞿塘峡口。
"唱到竹枝声咽处":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伤心的竹枝民歌,当歌声悲咽时,
"寒猿晴鸟一时啼":寒猿和晴天的鸟儿一同啼叫起来。
# 晴鸟:指归宿之鸟。晴:集作暗。
"竹枝苦怨怨何人":《竹枝词》中诉说着苦怨,这苦怨是怨谁呢?
"夜静山空歇又闻":夜静山空之时,歌声停歇后又隐隐传来。
# 歇:停止,消止。
"蛮儿巴女齐声唱":巴楚的青年男女齐声来歌唱,
# 蛮儿巴女:指湖北、四川之间的青年男女。蛮,古时称楚因为荆蛮,称四川为巴蜀。巴,今四川省东部地区。
"愁杀江楼病使君":这让江楼上病弱的使君心中满是愁绪。
# 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是作者自指,当时作者任忠州刺史。,楼:一作南。,杀:形容程度很深。
"巴东船舫上巴西":从巴东乘船前往巴西,
# 巴西:郡名,在今四川阆中一带。,船舫:泛指船。,巴东:郡名,在今重庆市奉节一带。
"波面风生雨脚齐":江面波浪中风生水起,雨脚齐齐落下。
# 雨脚:随云飘行、长垂及地的雨丝。
"水蓼冷花红蔟蔟":水蓼开着冷艳的红花,一簇簇地生长着,
# 蔟蔟:蔟,丛列成行貌。一作簇簇。,水蓼:一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蓼: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白色或浅红色,生长在水边或水中。
"江蓠湿叶碧萋萋":江蓠的叶子被湿气浸润,碧绿茂盛。
# 萋萋:集作凄凄。,蓠:水中生长的一种藻类植物。
"江畔谁人唱竹枝":江畔是谁在唱竹枝词呢?
"前声断咽后声迟":前面的歌声悲咽断绝,后面的歌声又迟迟响起。
# 断咽:止断,咽。
"怪来调苦缘词苦":怪不得曲调如此苦涩,原来是因为歌词也充满苦涩,
# 缘:因为。,怪来:难怪,怪不得的意思。
"多是通州司马诗":这些多半是通州司马所写的诗啊。
# 通州司马:指元稹,当时元稹任通州司马。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竹枝词四首》是一组七言绝句,以巴渝地区的风土人情为核心题材,诗人通过自然景观、民间歌谣、民众生活场景等的描写,并融入诗人贬谪期间的个人情感,隐晦表达对时局与个人命运的感慨。这组诗不仅是巴渝民俗的珍贵记录,更通过“通州司马诗”等典故,反映了唐代文人群体在贬谪中的精神共鸣,成为中唐政治与文学互动的缩影。
2. 写作手法
设问:诗人并未直接回答“为何曲调如此悲苦”,而是通过猜测(“多是通州司马诗”)暗示答案,既点明曲调之苦源于元稹(通州司马)的贬谪之苦,又以疑问语气引发对友人命运的关切,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增强诗歌的思辨性和感染力。衬托:正衬,第一首中:“寒猿闇鸟一时啼”猿鸟的悲啼声与《竹枝》的哀怨曲调交织,以自然生物的“啼”声衬托歌声的凄切,倍增悲凉氛围。借景抒情:第一首开篇:“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作者通过描写峡口水烟低垂、白帝城月落西沉,苍茫夜色烘托出孤寂凄冷的意境,为后文听曲生悲的情感作铺垫。第三首中:“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风急雨骤的江面暗喻人生漂泊的艰难,借自然之险抒发行旅之艰与宦途沉浮的感慨。“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诗人以断断续续的《竹枝》歌声收束全诗,将哀婉之情融入江畔夜色,余音袅袅,引发无尽怅惘。细节描写:“水烟低”三字点出峡口水雾弥漫、压抑低垂的暮色;“月向西”则暗示夜深人静、月影西斜的孤寂。这两个细节共同勾勒出瞿塘峡的苍茫夜色,为全诗奠定凄凉基调。“寒猿暗鸟一时啼”猿鸟的啼声被“寒”“暗”二字修饰,既点明秋夜的寒冷与昏暗,又以“一时啼”的动态细节突显声音的突兀与短暂,暗示歌声与自然声响的共鸣;“冷花红簇簇”与“湿叶碧萋萋”形成冷暖色彩对比,通过“冷”“湿”触觉细节强化秋雨的寒意,暗喻旅途的艰辛与心境的孤冷。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蛮儿巴女齐声唱”与“愁杀江楼病使君”,众人齐唱的欢快场景,衬托出诗人独坐江楼的病愁孤寂,凸显诗人内心的落寞。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描绘了深夜聆听《竹枝》歌的情景。诗中并未明确指出歌者的身份、性别或歌唱的缘由,而是以瞿塘峡口和白帝城头为背景,通过“水烟低”和“月向西”勾勒出夜晚的静谧与江面的朦胧,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神秘的氛围。在这夜色深沉之际,悲凉的歌声穿透寂静,如泣如诉,令人心碎。歌声的哀婉甚至触动了周围的猿鸟,它们的啼鸣与歌声交织,形成了一曲动人的悲歌,进一步烘托出歌声的凄楚。诗中的“寒猿暗鸟一时啼”巧妙地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增强了歌声的感染力。《水经注》中提到的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与诗中意境相呼应,猿鸟的啼鸣仿佛为《竹枝》增添了和声,使整个场景更加悲怆动人。第二首诗前两句描绘了哀怨的歌声在夜空中断断续续地回荡,打破了山夜的宁静,同时提出了歌声中蕴含的幽怨究竟为谁而发的疑问。这种设问的手法,不仅引发了读者的深思,更增添了诗歌的沉痛感。第三句指出这《竹枝》歌并非独唱,而是“蛮儿巴女齐声唱”,这里的“蛮儿巴女”指的是湖北、四川一带的年轻男女。这齐声的哀歌,让身处贬谪之中的诗人更加感同身受,勾起了他内心的愁怨。因此,诗人在末句发出感慨:“可愁煞了我这个忠州病使君啊!”这首诗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尽羁愁,情感真挚而深沉。第三首诗则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诗人在江楼上所见的《竹枝》歌乡的雨景。前两句写舟行于风雨之中的情景,后两句则描绘了水边的景色。“冷花”、“湿叶”在雨气中显得格外清冷,而“红簇簇”、“碧凄凄”则生动地展现了歌乡雨景的乡土气息,细腻入微地刻画了雨中的自然景致。第四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江畔聆听《竹枝》歌的情景。前两句描述了不知何人在江畔唱起《竹枝》,歌声前段哽咽,后段迟缓,形象地展现了《竹枝》歌的演唱特点,声情并茂。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领悟到歌声之所以如此凄苦,是因为歌中多唱的是通州司马的“词苦”诗。元稹在担任监察御史时因得罪权贵被贬江陵,后又迁至通州司马,境遇与白居易相似。他在通州时心情悲愤,可能也曾借《竹枝》歌抒发内心的沉痛。白居易曾写诗安慰他,而《竹枝》组歌中所蕴含的流离迁谪之悲,以及歌声中的辛酸情感,都在这苦调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 声韵悠扬,最合竹枝之体。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冷烟斜月之景,竹枝悲咽之声,即寒猿暗鸟尚不胜情,况可使愁人听之邪。
明唐汝询
上一篇:唐·白居易《听弹古渌水》
下一篇:唐·白居易《春暮寄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