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九在江陵时":元稹在江陵时,
# 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810年)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其间曾作《放言五首》,见《元氏长庆集》卷十八。
"有放言长句诗五首":创作了五首《放言》长句诗,
# 长句诗:指七言诗,相对五言诗而言;五言为短句。
"韵高而体律":韵律高超且体式合律,
"意古而词新":意旨古朴而词句新颖。
"予每咏之":我每次诵读这些诗,
"甚觉有味":都觉得韵味十足。
"虽前辈深于诗者":即使是前代深谙诗道的大家,
"未有此作":也未曾有过这样的作品。
"唯李颀有云":只有李颀诗中:“
# 李颀: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此举其两句诗见于他的《杂兴》诗。
"济水自清河自浊":济水自然清澈,黄河自然浑浊,
# 河:黄河。白居易《效陶潜体十六首》有云:“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与李颀此诗上句之意相近。,济水:源出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其故道过黄河而南,东流入今山东省境内。《元和郡县志》:“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亦曰济河。”
"周公大圣接舆狂":周公是圣人,接舆是狂士。”
# 接舆狂:接舆,传说是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他以佯狂避世,故此说“接舆狂”。其真实姓名不可考,因他曾迎着孔子的车而歌,故称接舆(见《论语·微子》、《庄子·逍遥游》)。舆,本指车厢,亦泛指车。,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陷害,制造流言,诬蔑周公要篡位。周公于是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征之,遂定东南。
"斯句近之矣":这样的句子,与元稹的诗风较为接近,
"予出佐浔阳":我被贬出京,到江州去做司马,辅助治事,
# 出佐浔阳:被贬出京,到江州去做司马,辅助治事。浔阳:指江州。隋设九江郡,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予:我。
"未届所任":还未到达任所。
# 未届所任:还未到达任所。届:到。
"舟中多暇":船上有许多空闲时间,
# 暇:空闲时间。
"江上独吟":独自在江上吟咏,
"因缀五篇":于是续写了五篇诗,
# 缀:撰写。
"以续其意耳":作来延续元稹《放言》诗的意趣。
# 耳:叹词。,续其意:谓读元稹《放言》之意。
"朝真暮伪何人辨":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
# 辨:一作“辩”。
"古往今来底事无":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 底:啥。
"但爱臧生能诈圣":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当,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
# 但爱臧生能诈圣:“但爱”二句:意谓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当,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臧生:指臧武仲。臧,一作“庄”。诈圣:假装圣人。
"可知甯子解佯愚":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
# 甯子:指甯武子。《论语·公冶长》:“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荀悦《汉记·王商论》:“甯武子佯愚。”甯,今亦作“宁”。,知:同“智”。
"草萤有耀终非火":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
# 草萤有耀终非火:“草萤”二句:以萤光并非火,露滴不是珠来比喻人世间的某些假象,并告诫人们不要为假象所蒙蔽。这是从侧面说明要从本质去看问题,或者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萤:萤火虫。火:火光。
"荷露虽团岂是珠":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
# 团:此用为名词,指火光。
"不取燔柴兼照乘":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
# 不取燔柴兼照乘:“不取”二句:进一步明示辨伪之法,指出如不兼用明亮的火焰和照乘珠的光,这就不能发现真伪的区别。燔柴:《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疏:“谓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此用为名词,指火光。照乘:珠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为万乘之国而无宝乎?’”
"可怜光彩亦何殊":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 殊:异。
"世途倚伏都无定":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
# 世途倚伏都无定:意谓祸是福的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地,祸、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倚伏:即《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简言“倚伏”。
"尘网牵缠卒未休":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
# 卒:始终。,尘网:犹尘世,即人世。古人把现实世界看做束缚人的罗网,故言。古人把现实世界看做束缚人的罗网,故言。陶渊明《归园田居》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祸福回还车转毂":祸福轮回像车轮一样,
# 车转毂:像车轮转动一样。毂,本指车轮中心部分,此指车轮。,回还:同回环,谓循环往复。
"荣枯反覆手藏钩":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
# 藏钩:古代一种游戏。《艺经》:“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交(通‘较’)胜负。”此言荣枯如同藏钩之戏,变化无常,令人难以捉摸。,反覆:谓反复无常。,荣枯:本谓草木盛衰,常以比政治上的得志与失意。曹植《赠丁翼》:“积善有余庆,荣枯立可须。”
"龟灵未免刳肠患":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
# 刳肠患:言龟虽通灵性,也难免自己要被人杀掉的祸患。《庄子·外物》:“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同“披”)发窥阿门(小曲门)……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命人送)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仲尼(孔子)曰:‘神龟……知(智)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策(遗算),不能避刳肠之患,’”刳:剖开。,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灵,动词,通灵。
"马失应无折足忧":马失前蹄不必忧虑。
# 马失应无折足忧:用“塞翁失马”的故事,进一步说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见《淮南子·人间训》,一般成语词典皆有载,姑从略。折:摔断。足:同“脚”。忧:忧患。
"不信君看弈棋者":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
# 不信君看弈棋者:“不信”二句:以下棋比喻世事的变化不定。
"输赢须待局终头":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
"赠君一法决狐疑":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
# 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屈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按:元稹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后,情绪一度动荡,白居易因劝他要经得起考验,等到时机好转,是非真伪自会分明。,决:决定,解决,判定。,法:办法,方法。,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不用钻龟与祝蓍":不用龟卜和拜蓍。
# 不用钻龟与祝蓍:吉凶祸福,在所不计;问卜求签,更无必要。钻龟、祝蓍:古代迷信活动,钻龟壳后,看其裂纹以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试玉要烧三日满":试玉真假还得三天,
# 试玉要烧三日满:“试玉”二句:言坚贞之士必能经受长期磨练;栋梁之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自注:真玉烧三日不热。《淮南子·俶真训》:“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试:试验,检验。
"辨材须待七年期":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 辨材须待七年期: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豫章:枕木和樟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正义》:“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辨:试验,检验。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期:期限。
"周公恐惧流言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语,
# 周公恐惧流言后:“周公”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周公恐惧流言日:见《史记·鲁国公世家》。后:一作“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 王莽谦恭未篡时:言王莽在未篡汉以前曾伪装谦恭下士。《汉书·王莽传》:“(莽)爵位盖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赈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后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此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未篡:一作“下士”。篡: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向使当初身便死":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
# 便:就。,初:一作“时”。,向使:假如,如果,假使。
"一生真伪复谁知":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 复:又(有)。
"谁家第宅成还破":谁家住宅建成后还去破坏,
# 第宅:住宅。官员和贵族的大住宅。
"何处亲宾哭复歌":哪里的亲朋哭了以后又唱起来?
# 哭复歌:因显贵而歌,因败亡而哭。,亲宾:亲人和朋友。
"昨日屋头堪炙手":昨天屋内外还挤满了人,
# 炙手:热得烫手。比喻权贵势焰之盛。《新唐书·崔铉传》:“铉所善者,郑鲁、杨绍复、段瑰、薛蒙,颇参议论。时语曰:‘郑、杨、段、薛,炙手可热;欲得命通,鲁、绍、瑰、蒙。’”
"今朝门外好张罗":今天在门外就如此冷落了。
# 张罗:张罗:本指张设罗网捕捉虫鸟。常以形容冷落少人迹。何逊《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穷巷可张罗。”形容门庭冷落。《史记·汲郑列传》:“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汲,汲黯;郑,郑当时;阗,充满。罗:捕鸟的网。
"北邙未省留闲地":北邙山没有留下空闲土地,
# 北邙未省留闲地:“北邙”二句:言富贵贫贱是随着世事变化而变化的。北邙:山名,亦作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后人因常以泛指墓地。王建《北邙行》:“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未省:未见。
"东海何曾有定波":东海何曾有稳定的波浪。
# 东海何曾有定波:即“沧海桑田”之意,比喻社会剧变,人事无常。晋葛洪《麻姑传》:“麻姑(传说中仙人名)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时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矣,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莫笑贱贫夸富贵":不要嫌贫爱富去夸张炫耀,
# 莫笑贱贫夸富贵:“莫笑”二句:为告诫语。“莫”字管“笑”与“夸”二字。莫:不要。
"共成枯骨两如何":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 共成枯骨两如何:意谓贫贱、富贵之人,其最后归宿都是一样的。
"泰山不要欺毫末":泰山不能损坏毫发,
# 泰山不要欺毫末: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同‘泰’)山为小。”又:“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韩愈《调张籍》诗:“流落人间者,泰山一毫芒。”
"颜子无心羡老彭":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 颜子无心羡老彭:谓人寿各有一定,因此不必盲目地羡人长寿,弄得成天忧心忡忡。颜子:即颜回,字渊。春秋时鲁国人。贫而好学,在孔丘弟子中以德行著称,被后世儒家尊为“复圣”。但早卒,死时年仅三十余岁。老彭:指彭祖。传说中的长寿者。姓籛名铿,颛顼帝玄孙,生于夏代,至殷(商)末已八百余岁。见《神仙传》及《列仙传》。旧时因以彭祖为长寿的象征或代名词。
"松树千年终是朽":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
"槿花一日自为荣":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 槿:即木槿花。开花时间较短,一般朝开暮落。
"何须恋世常忧死":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
"亦莫嫌身漫厌生":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 厌生:厌弃人生。,漫:随便。,嫌身:嫌弃自己。
"生去死来都是幻":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
# 生去死来都是幻:“生去”二句:说明死和生都是自然的规律。扬雄《法言·君子》:“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幻人哀乐系何情":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律诗,也是一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基于自身阅历,围绕社会人生中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等议题畅抒己见,既借此表明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态度,也寄望以此告诫世人。
2. 写作手法
用典:“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对比世俗认知错位,暗讽当朝权贵不识真贤;“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佐证“日久见人心”的真理,将批判锋芒指向现实政治。比喻:“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虚实相生:借贬谪途中“风涛激荡”的江景(创作背景),为组诗注入沉郁基调;又以“槿花一日自为荣”的生机意象(第五首),反衬“松树千年终朽”的宿命论,在景物描写中暗含情感转折,实现“景为情设,情因景生”的艺术效果。白描:用“朱门客去上锁,金谷鸟来啼”(第四首)的白描场景,以豪门兴衰的日常图景写尽世事无常,体现白居易“辞质而径”的诗风。对比:第一首以“臧生奸”与“宁子智”对比,揭露真伪混淆;第三首以“周公圣贤”与“王莽奸佞”对比,强化时间检验的必要性。这种对比不仅构成论证链条,更形成“是与非”的强烈思辨张力。第五首以“泰山”与“毫末”、“颜子”与“老彭”的极端对比,凸显“物各有宜”的自然法则,使结论更具说服力。反问:“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议论:第五首诗作是诗人被贬江州、身处人生低谷时的心迹流露,从中可见其对生死的独特态度,更有力印证了诗人骨子里的乐天品性。诗人将人生比作虚幻之境,却并非宣扬消极无为——恰恰强调在短暂生命中,当探寻活着的真切意义与价值,以躬身实践为家国百姓做实事。此诗以议论见长,兼用比喻、对比等修辞,融入经典典故,于字里行间凝结深刻哲思,堪称一首值得反复品味、蕴含生命智慧的哲理佳作。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聚焦于政治层面的辨伪议题。“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首联以反问起笔,直截了当地指出:虚伪之事古今皆有,世人却难以辨别。“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巧妙用典——臧武仲奸猾却装作圣贤,宁武子聪慧却故意装傻,二者表面相似却本质迥异。可惜世人只偏爱臧生式的伪善,却不识宁子这般大智若愚的贤者。“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以比喻破题:草丛萤火虽亮却非真火,荷叶露珠虽圆终非珍珠,它们以虚假的光彩迷惑世人,恰似政治舞台上的伪善之徒。“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承续比喻,点明辨伪之法——唯有以燔柴之火的真光、照乘之珠的真辉为参照,方能识破假象。这恰如谚语所言“货比货方知优劣”,若连真伪的参照都不取用,便只能被表象蒙蔽,徒留“可怜光彩”的感叹。其二“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写豪门宅第兴衰不定,亲友间因祸福交替,哭声、歌声变换。以生活现象起笔,感慨世事无常,富贵贫贱难恒久。“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炙手”形容权势极盛时众人追捧,“张罗”指门庭冷落。对比鲜明,突出世事变化急剧,昨日还权势煊赫,今日就门可罗雀,强化“无常”主题。“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北邙山是古人墓葬地,说它没留“闲地”,指富贵者想长久占有也难;东海本就波涛不定,比喻世事如海浪,从没稳定。从地点(北邙)、自然(东海)角度,进一步渲染世事无常、福祸难测。“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劝诫世人别嘲笑贫贱、炫耀富贵,生前贵贱不同,死后都成枯骨,没啥差别。以生死平等收束,对追名逐利、以贫富论人的观念,进行反思。其三“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这句诗用形象的比喻传递深刻哲理。巍峨的泰山纵然雄伟壮观,也不应轻视毫末般微小的存在,毕竟再宏大的事物都始于细微;颜回安于清贫、追求道义,从不羡慕传说中长寿的老彭,他坚守内心的信念,不为外物所扰。这两句诗借自然与历史人物,道出了对大小、贫富、寿夭等现象的辩证思考,告诫人们要尊重平凡事物,保持本心,不盲目羡慕他人。“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诗人选取松树与木槿花进行对比。松树虽能存活千年,但最终仍会腐朽;木槿花即便花期短暂,仅开放一天,却也尽情绽放,展现生命的绚烂。这一对比揭示了世间万物各有其生灭规律与独特价值,无论是长久的生命还是短暂的绽放,都自有意义。它提醒人们,不必因生命的长短而自卑或自满,应当尊重和包容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诗人在此给出了面对生命的态度。他劝诫世人,既不必因贪恋尘世而整日担忧死亡的来临,陷入恐惧与焦虑;也不要厌恶自己的存在,消极厌世。这是对前文生命规律的回应,引导人们以平和、坦然的心态接纳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正视生死,珍惜当下。“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诗句将思考提升到哲学层面。诗人受佛教“空幻”思想影响,认为生与死不过是虚幻的表象,既然人生本就是一场幻梦,那么身处其中的人又何必深陷喜怒哀乐等情绪,为琐事而烦恼呢?这样的观点虽带有消极色彩,却也体现出诗人历经人生坎坷后,对世事的通透与释然,是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人生感悟。其四“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的无奈与世事的复杂。诗人借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古训,感叹人世间福祸相依,境遇变幻莫测,没有定数。而“尘网”二字,更是将尘世比作一张无形的大网,人们被功名利禄等世俗之事紧紧缠绕,深陷其中难以挣脱,只能在这无常的世道中疲于奔命。“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诗人用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描绘世事的变化。就像车轮转动一样,福与祸相互转化,循环往复,永不停歇;而人生的荣华与衰败,如同玩猜钩游戏一般,变化无常,难以捉摸。前一秒可能还身处顺境,下一秒或许就陷入困境;曾经的风光无限,转眼间也可能化为泡影,让人真切感受到世事的不可预测。“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诗人通过两个典故,更深刻地揭示了福祸转化的奇妙。乌龟因有灵性,能用来占卜吉凶,却也因此招来杀身之祸,被剖开肠子取壳;而塞翁丢失马匹,本是一件坏事,却意外让儿子免去因骑马摔断腿的灾祸。这两个例子一正一反,鲜明地告诉人们,看似吉利的事情背后可能暗藏祸患,而一时的损失或许反而能避免更大的灾难,福祸之间的界限远比想象中模糊。“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诗人以观棋为喻,给出了面对世事的态度。就像观看棋局,不到最后一刻,谁也无法确定输赢。人生也是如此,当下的得失成败都只是暂时的,不能仅凭一时的境遇就对人生下结论。无论此刻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人生起伏,耐心等待最终的结果。其五“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一开篇诗人就卖了个关子,说要分享一个破解疑惑的妙法,还特意强调不用像古人那样钻龟壳、摆蓍草占卜。这话一下子勾起读者好奇心,忍不住想知道到底是什么神奇方法,也自然引出后文辨别真伪的诀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两句堪称经典。诗人打比方说,想要检验一块玉是真是假,得用猛火持续烧上三天;分辨一棵树是不是好木材,得等上七年看它的生长变化。意思是说,判断一个事物的好坏真伪,不能只看表面、只凭一时印象,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考验。“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诗人搬出两段历史故事来佐证观点。当年周公尽心辅佐年幼的成王,却被流言蜚语攻击,说他图谋篡位,受尽猜忌;而王莽在还没露出篡汉野心前,一直装作谦谦君子,把所有人都骗了。这两件事恰好证明,如果只看一时一事,很容易把周公这样的忠臣当成奸臣,把王莽这样的野心家误认作贤人。“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诗人抛出一个假设:要是周公在被流言中伤的时候就去世,王莽在伪装谦恭的时候突然死去,那谁还能知道他们一生到底是忠是奸、是真是伪?这一反问,再次强调时间是揭开真相的关键,和前面“试玉”“辨材”的说法前后呼应。细细品味,还能感受到诗人借古人故事,暗暗抒发自己曾被误解、遭人非议的无奈与感慨。
4. 作品点评
第一首以议论为骨,却无枯燥之感。八句中五处反问如利刃出鞘:“朝真暮伪何人辨”以诘问破题,“岂可但爱臧生诈圣”以反诘驳斥世俗,“草萤非火、荷露非珠”以否定强化思辨。“何人”“底事”“终非”等虚词连缀成链,让议论如江河奔涌,既含“世人不识真贤”的愤懑,又具“以对比辨伪”的锐利。诗人因直言被贬的冤案,化作对黑暗政治的《离骚》式呐喊,使哲理议论充满悲剧性张力。第二首以诗言理而不落窠臼,借“塞翁失马”的典故阐释祸福相依的辩证法则,“得即失之始,福为祸之先”以流水对写透转化之理。诗中既有“暂别铅华守真朴”的劝世箴言,亦含“心安是归处”的自我宽解,将老子哲学融于贬谪心境,在“吉凶循环”的议论中暗藏旷达。第三首旨意显豁却出语委婉:正面以“试玉烧三日”“辨材待七年”设喻,反面以“周公流言”“王莽谦恭”典故佐证,皆以具体事象包裹抽象哲理。诗人不直接点明“时间验真伪”的主旨,而让读者从历史公案与生活常识中自悟,使“决狐疑之法”兼具形象性与思辨深度,堪称“以诗说理”的典范。第五首诗作于诗人被贬江州的人生困顿之际,从中可窥见他对生死的独特态度,更鲜明印证其骨子里的乐天性情。诗人虽言人生如幻,却绝非宣扬消极无为——恰恰强调在短暂生命中,当探寻活着的真切价值,以躬身实践为家国百姓谋实事。此诗以议论为骨,兼用比喻、对比等修辞,融入经典典故,字里行间凝结深刻哲思,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蕴含生命智慧的哲理诗。
# 作文援经须对经,史须对史,三代须对三代,汉唐须对汉唐。荆公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护田、排闼皆汉事。……若乐天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则非类矣。
宋俞文豹《吹剑录》
# (白乐天七律)如(试玉要烧三日后,辨材须待七年期),(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尽离文字非中道,长往虚空是小乘)等句,亦大入议论。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真正千古名言。佛说真经,不过如是。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俚词野调。乃以此传世,实所未喻。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白香山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宋人反其意,曰:(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物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
清袁枚《随园诗话》
下一篇:唐·白居易《春题华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