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zhōng
yín
shí
shǒu
·
·
zhì
shì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hí
ér
zhì
shì
yǒu
míng
wén
nǎi
tān
róng
zhě
yán
wén
lián
jiǔ
shí
chǐ
齿
zhuì
shuāng
móu
hūn
zhāo
tān
míng
yáng
yōu
sūn
guà
guān
cuì
ruí
xuán
chē
zhū
lún
jīn
zhāng
yāo
shèng
jūn
mén
shuí
ài
guì
shuí
liàn
jūn
ēn
nián
gāo
gào
lǎo
míng
suì
tuì
退
shēn
shào
shí
gòng
chī
qiào
wǎn
suì
duō
yīn
xún
xián
zāi
hàn
èr
shū
shì
rén
dōng
mén
rén
chén
zhēn
yuán
yuán
zhī
zài
cháng
ān
wén
jiàn
zhī
jiān
yǒu
bēi
zhě
yīn
zhí
shì
mìng
wéi
qín
zhōng
yín

译文

官员到了七十岁就应该退休,这在有关规章制度里是有明文规定的。为什么那些贪图荣华富贵的人,竟对这些明文规定充耳不闻?可怜已经是八九十岁的人了,牙齿都脱落了,老眼昏花。生命已经像晨露一样短促还在贪图名利,拥有的时光已经像夕阳一样所剩无几还在为子孙的利益操心。本应退休,却舍不得丢下官帽上的装饰物,本应交还公家配给的车辆,却舍不得红色车轮而不愿交车。他们老得连腰都支撑不住表示官阶的金章标志了,却还硬撑着弯着腰挣扎着到朝廷上班。天下谁不爱荣华富贵呢?谁不喜欢沾公家的便宜呢?但人年纪大了就必须告老退休,功成名遂就应该退下来。许多人年轻时对不按时退休的人都是加以讥讽责备的,可是当他们年老时却因循前例而拒不退休。汉朝主动退休的两位姓疏的高级官员是多么贤明啊!他们究竟是怎样高尚的人呢?令人叹息的是像这样主动按时退休的道路,却没有人跟着走!贞元、元和年间,我在京城长安,所见所闻的,大有值得悲伤的事情。于是直截地歌咏这些事,命名为《秦中吟》。

逐句剖析

"七十而致仕":官员到了七十岁就应该退休,

"礼法有明文":这在有关规章制度里是有明文规定的。

# 明文:明确的文字记载。

"何乃贪荣者":为什么那些贪图荣华富贵的人,

# 者:自注:一作贵。

"斯言如不闻":竟对这些明文规定充耳不闻?

"可怜八九十":可怜已经是八九十岁的人了,

"齿坠双眸昏":牙齿都脱落了,老眼昏花。

"朝露贪名利":生命已经像晨露一样短促还在贪图名利,

# 朝露:喻人生短促。此指壮年之时。

"夕阳忧子孙":拥有的时光已经像夕阳一样所剩无几还在为子孙的利益操心。

# 忧子孙:为子孙计。,夕阳:喻将老之人。

"挂冠顾翠緌":本应退休,却舍不得丢下官帽上的装饰物,

# 緌:古代冠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挂冠:挂起管帽,表示辞官不干。

"悬车惜朱轮":本应交还公家配给的车辆,却舍不得红色车轮而不愿交车。

# 朱轮: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因用朱红漆轮,故称。唐人亦用以指太守。,悬车:指致仕。

"金章腰不胜":他们老得连腰都支撑不住表示官阶的金章标志了,

# 金章:指贵重的官服标志。金印。

"伛偻入君门":却还硬撑着弯着腰挣扎着到朝廷上班。

# 伛偻:曲背弯腰。

"谁不爱富贵":天下谁不爱荣华富贵呢?

"谁不恋君恩":谁不喜欢沾公家的便宜呢?

"年高须告老":但人年纪大了就必须告老退休,

# 告:自注:一作请。

"名遂合退身":功成名遂就应该退下来。

"少时共嗤诮":许多人年轻时对不按时退休的人都是加以讥讽责备的,

# 嗤诮:讥笑贵备。诮:自注:一作笑。

"晚岁多因循":可是当他们年老时却因循前例而拒不退休。

"贤哉汉二疏":汉朝主动退休的两位姓疏的高级官员是多么贤明啊!

# 二疏:指汉宣帝时名臣疏广与兄子疏受。

"彼独是何人":他们究竟是怎样高尚的人呢?

"寂寞东门路":令人叹息的是像这样主动按时退休的道路,

"无人继去尘":却没有人跟着走!

"贞元、元和之际":贞元、元和年间,

# 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785—805)。

"予在长安":我在京城长安,

"闻见之间":所见所闻的,

"有足悲者":大有值得悲伤的事情。

"因直歌其事":于是直截地歌咏这些事,

"命为《秦中吟》":命名为《秦中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中吟十首·不致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讽喻诗。此诗以儒家“七十致仕”的礼法为切入点,尖锐批判了贪恋权位、老迈昏聩仍不肯退隐的官员群体;前半部分通过“齿坠双眸昏”“伛偻入君门”等细节,刻画出高龄官员力不从心的窘态,揭露其“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的双重私欲;后半部分以汉代疏广、疏受主动辞官的高洁风范作对比,痛斥时人“少时共嗤诮,晚岁多因循”的虚伪行径。全诗以犀利的笔触和鲜明的对比,直指中唐官场积弊,兼具道德训诫与社会批判意义,体现了白居易新乐府诗“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现实主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秦中吟十首·不致仕》是白居易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前后任左拾遗期间,在长安创作的一组新乐府讽喻诗。此组诗诞生于诗人政治生涯中积极谏言、锐意改革时弊的阶段,其第五首《不致仕》聚焦官僚体系痼疾,通过对比儒家致仕礼法与官员贪权现状,辛辣讽刺了高龄官吏"齿坠双眸昏"仍"悬车惜朱轮"的丑态,并借汉代疏广、疏受主动辞官的高洁风范,直指中唐官场"少时共嗤诮,晚岁多因循"的道德虚伪性,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以犀利的笔锋揭露封建官僚体系中“贪荣恋栈”的积弊。全诗借古讽今,以礼法明文为镜,直指八旬老臣佝偻入朝、金章压腰的荒诞图景,勾勒出权力欲下人性的扭曲与沉沦。诗中“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一联,既以晨露之短喻官场逐利的短视,又以暮色残照讽权贵为子孙谋私的贪婪,将人性之私与制度之弊熔铸为惊心动魄的警世箴言。诗人更以“汉二疏”典故为标尺,痛陈“东门寂寞无人继”的悲凉——昔年贤者功成身退的清风傲骨,在当下已成绝响,唯余蝇营狗苟之辈盘踞庙堂。这种今昔对比,既是对盛唐遗风的追缅,更是对中唐衰朽气象的沉痛叩问。

2. 写作手法

对比:“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开篇以礼法明文(七十岁应退休)与贪权者“充耳不闻”形成尖锐对立,揭露官僚群体对规则的践踏,以制度之“明”反讽人性之“暗”。“少时共嗤诮,晚岁多因循”,把年轻时对不致仕行为的嗤笑和自己晚年的因循守旧对比,讽刺意味十足。细节描写:“齿坠双眸昏”描绘年老体衰之态;“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刻画官员虽年老力衰仍贪恋权势,腰挂金章艰难入君门的样子,形象展现其贪恋富贵丑态。用典:“贤哉汉二疏”,借汉代疏广、疏受功成身退的典故,赞扬他们的贤明,与当下不致仕的官员作对比,批判当下官场贪恋禄位之风。反问:“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通过反问强调人皆有此心态,但随后点明“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引导正确做法。

3. 分段赏析

“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此句以儒家礼法开篇,直指退休制度的合理性。“明文”二字强调规则的明确性与权威性,为后文批判贪恋权位者埋下伏笔。白居易通过引用传统礼制,构建道德与制度的双重标尺,既点明主题,又为全诗的讽喻定调。“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以反问句式强化批判力度。“贪荣者”三字精准概括了官员对权位的迷恋,“如不闻”则刻画其装聋作哑的虚伪面目。此句通过质问,将礼法与人性的矛盾尖锐化,暗示官场积弊的普遍性。"可怜八九十,齿坠双眸昏。”白描手法勾画高龄官员的衰颓形象。“齿坠”“双眸昏”以生理细节凸显老态,而“可怜”一词反讽其可悲:本应安享晚年,却因贪欲沦为权力奴隶。语言简朴却直击要害,暗含对官僚制度的辛辣讽刺。“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比喻与对比交织,揭露双重私欲。“朝露”喻生命短暂却追逐名利,“夕阳”喻垂暮之年仍忧子孙富贵,两意象形成时间与心理的张力,批判官员既贪恋自身权位,又妄图荫庇后代的畸形心态。“挂冠顾翠緌,悬车惜朱轮。”借物喻志,具象化权欲。“挂冠”“悬车”本为致仕象征,但“顾”“惜”二字暴露其恋栈心理。翠緌(官帽饰带)、朱轮(公车)成为权力符号,揭示官员将身份象征凌驾于礼法之上的荒诞。“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动作描写强化讽刺。“腰不胜”写其体力不支,“伛偻”状其佝偻入朝的狼狈,与“金章”(官印)的贵重形成反差,凸显权力对人性的异化。白描中隐含悲悯,直指制度对个体的摧残。“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以反问为盾,直指人性弱点。表面承认富贵与恩宠的吸引力,实则以退为进,质问官员的道德底线。此句将普遍人性与个体选择对立,为后文提出“退身”的理性选择铺路。“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提出理想准则,呼应开篇礼法。“须”“合”二字强调义务与必然性,与“贪荣者”形成对比。此句既是道德劝诫,亦是对官僚体系新陈代谢的呼吁,体现白居易“裨补时阙”的创作宗旨。“少时共嗤诮,晚岁多因循。”揭示虚伪世风。“嗤诮”与“因循”对比,讽刺官员年轻时批判恋权者,年老后却重蹈覆辙。此句直指人性中“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双重标准,深化对官场生态的批判。“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以古讽今,借典抒怀。汉代疏广、疏受主动辞官的事迹,与唐代官员形成鲜明对比。“独”字既赞先贤高洁,亦叹时人堕落,隐含对理想政治人格的追慕。“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以景结情,余韵悠长。“东门路”代指致仕归隐之路,“寂寞”“无人”暗示高尚选择已成绝响。末句以苍凉画面收束,既哀叹世风日下,又寄托对清明吏治的渺茫期待。

4. 作品点评

《秦中吟十首·不致仕》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直击时弊的锋芒,聚焦封建官僚贪恋权位的积弊。全诗以礼法明文开篇,借古讽今,层层递进,将贪权者的昏聩之态与贤臣退隐的清风高义形成强烈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高贞公致仕,制云:“以年致政,抑有前闻。近代寡廉,罕由斯道。”是时杜司徒年七十,无意请老,裴晋公为舍人,以此讥之。

《唐国史补》卷中

# 元和初,杜佑为司徒,年过七十,犹未请老。裴晋公度时知制诰,因高郢致仕,命词曰……盖讥佑也。

《尧山堂偶隽》卷三

# 公此诗所指,当与裴(度)同,盛为当时传诵。厥后杜牧之每于公多不足语,形之诗篇。至托李戡之言,极口诋诮,文章家报复可畏如此。宋祁不察,据以仑公,过矣。牧之,佑之孙也。

汪立名引录《八朝偶隽》(即《尧山堂偶隽》)

# “‘朝露’二语,耐人寻味,岂浅易人所能。”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重订本卷三

# “朝露贪名利”二句,人之《渊明集》中,几无以辨,或谓乐天浅易,岂其然乎?

《唐宋诗醇》

# 《不致仕》诗:“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重赋》《致仕》《伤友》《伤宅》等篇,言浅而深,意微而屉,此风人之能事也。

清叶燮《原诗》

# 乐天《赠李绅》诗曰:“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刚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复歌行。”注曰:“元九往江陵,余以诗一轴赠行,自是格变。李十二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服。”知《长恨歌》与《秦中吟》为香山得意之笔也。

清吴震方《放胆诗》

# 白乐天《秦中吟》等,五言而能质古,足以当采风之献。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吴中好风景二首 其二》

下一篇:唐·白居易《种柳三咏 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