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ū
xiāng
shā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luò
yáng
shān
shuǐ
zhī
shèng
lóng
mén
shǒu
yān
lóng
mén
shí
yóu
guān
zhī
shèng
xiāng
shān
shǒu
yān
xiāng
shān
zhī
huài
jiǔ
lóu
tíng
qiān
bēng
sēng
bào
shì
jūn
zhī
zhī
chǐ
zhī
chǐ
zhī
qǐng
wéi
shù
bīn
fēn
dōng
shí
xìng
hào
xián
yóu
líng
shèng
gài
zhōu
lǎn
měi
zhì
kǎi
rán
yǒu
wán
zhī
yuàn
yān
dài
jīn
nián
xìng
wéi
shān
shuǐ
zhǔ
shì
cháng
chū
xīn
shǐ
yuàn
zhī
qiū
yǒu
yuán
huì
guǒ
chéng
jiù
zhī
zǎo
yuán
xiàng
guó
wēi
zhī
dìng
jiāo
shēng
zhī
jiān
míng
xīn
yīn
guǒ
zhī
nián
qiū
wēi
zhī
jiāng
hōng
zhì
wén
jiàn
tuō
ér
yuán
shì
zhī
lǎo
zhuàng
zāng
huò
líng
yín
ān
dài
zhī
jià
dāng
liù
shí
wàn
wéi
xiè
wén
zhī
zhì
lái
zhì
niàn
píng
shēng
fēn
wén
dàng
zhì
dàng
qín
luò
wǎng
fǎn
zài
sān
huí
shī
zhū
yīn
qǐng
bēi
zhī
sēng
qīng
xián
zhǔ
zhāng
zhī
mìng
jǐn
gàn
jiàng
shì
zhǎng
zhì
zhī
shǐ
qián
tíng
suǒ
dēng
qiáo
suǒ
lián
qiáo
láng
jiān
zhì
shí
qiáo
suǒ
lián
láng
liù
jiān
dōng
kān
shí
jiān
nán
bīn
yuàn
táng
suǒ
xiǎo
gòng
jiān
fán
zhī
huài
quē
lěi
tuí
lòu
màn
zhī
gōng
jīng
zhě
è
zhī
shì
liáng
suī
yuè
sān
yuè
ér
jiù
zhǎng
zhě
huài
zhái
wéi
dǎo
shī
huà
chéng
shì
kān
xiàng
zǎo
shī
湿
duò
zhī
wēi
sēng
yǒu
jīng
xíng
yàn
zuò
zhī
ān
yóu
zhě
jiān
guān
zhě
guān
sài
zhī
lóng
tán
zhī
jǐng
xiàng
xiāng
shān
zhī
quán
shí
shí
lóu
zhī
fēng
yuè
wǎng
lái
zhě
shí
ér
xīn
shì
jūn
huò
rán
shì
hàn
shuā
chǐ
zhī
wéi​​
qīng
xián
shàng
rén
wēi
zhī
jiē
jiù
jiāo
qíng
yuàn
jìn
zhī
zhī
hàn
wǎng
niàn
lái
huān
qiě
zàn
yuē
fán
jiē
míng
gōng
ér
shì
gōng
dāng
guī
wēi
zhī
yǒu
miè
宿
yāng
jiàn
míng
yìng
yuē
chéng
gōng
ān
zhī
jié
wēi
zhī
jié
hòu
yuán
yīn
xíng
yuàn
ān
zhī
shēng
wēi
zhī
tóng
yóu
yán
lián
ér
xià
táng
tài
liù
nián
yuè
nán
yǐn
tài
yuán
bái

译文

洛阳城四周,山水名胜,以龙门为首。龙门十寺,观赏游玩的胜地,以香山寺为首。香山寺损坏,已经很久了。楼阁亭台坍塌崩坏,佛像和僧人都无所遮蔽。士大夫和君子为此感到可惜,我也为此感到可惜。佛教弟子为此感到耻辱,我也为此感到耻辱。不久前,我作为庶子宾客,被分派管辖东都洛阳,那时性情喜好闲逛游玩,景色美好的名胜古迹,没有不全部游览的。每次到这座寺庙,都感慨地产生将它修葺完好的愿望。到如今已经有七八年了,有幸成为山水的主人,是满足当初的心意、完成开始时的愿望的时候了。像是有因缘际会,终于成功完成了它。唉!我早年与元相国元微之,在生死之交结为朋友,于因果之际泯灭俗念。去年秋天,微之在临终之前,托付我为他撰写墓志铭。不久后,元家的老人,送来奴婢、车马、绫罗布帛、银鞍、玉带等物品,价值六七十万,作为答谢我作文的礼物,送到我这里来。我念及平生的情分,不收取任何钱财,对于赠送的礼物也拒绝接纳。从陕西到洛阳,往返了很多次,最后不得已而收下。回来赠予此寺,于是请悲知僧清闲主持这件事,命谨慎干练的将士再次掌管治理。从寺前,亭台一座,登寺桥一座,连桥廊七间。再到,石楼一座,连廊六间。东面有供奉佛像的阁子,大屋十一间。南面有宾客所居院落一座,大小房屋共七间。凡是支撑崩坏的地方填补空缺,垒砌坍塌的墙壁覆盖缺漏,粉刷墙壁和地板的技术必须精细,粉刷用的建筑涂料必须精良,即使一天也不停止修葺,过了三个月而完成。就像老人的房子,变成了引路人的庙宇。如此佛像不再有被淋湿倒塌崩坏的危险,寺中僧人有了静坐养身的安稳。过路的人可以在此休息,观景的人可以在此游赏,边塞的气色,龙潭的景象,香山的山水,石楼的风景,和往来经过的人,一时间都变得更好。士大夫君子、佛教弟子,一下子得以释怀,感慨地觉得洗刷了耻辱。清闲上人和我还有微之,都是早年的旧交。交往的情谊与彼此的心意、能力,完全可以相互知晓明白,感慨往事,念及将来,欣慰地感叹道:凡是有益于他人的事情,都是功业和德行,而这些功德,应该都属于微之。一定能够消除前世的灾祸,带来阴间的福报。我回答说:唉!凭借这份功德,怎知在下一个轮回,不能和微之在这片土地上结下缘分呢?凭着身心的修养,怎知来世,不能和微之一起在这所寺院里游览呢?说到这里,流下了眼泪。唐太和六年八月一日,河南尹太原白居易记。

逐句剖析

"洛阳四野":洛阳城四周,

"山水之胜":山水名胜,

"龙门首焉":以龙门为首。

"龙门十寺":龙门十寺,

"游观之胜":观赏游玩的胜地,

"香山首焉":以香山寺为首。

"香山之坏":香山寺损坏,

"久矣":已经很久了。

"楼亭骞崩":楼阁亭台坍塌崩坏,

# 骞崩:亏损坍圮。

"佛僧暴露":佛像和僧人都无所遮蔽。

"士君子惜之":士大夫和君子为此感到可惜,

"余亦惜之":我也为此感到可惜。

"佛弟子耻之":佛教弟子为此感到耻辱,

"余亦耻之":我也为此感到耻辱。

"顷":不久前,

"余为庶子宾客":我作为庶子宾客,

"分司东都":被分派管辖东都洛阳,

"时性好闲游":那时性情喜好闲逛游玩,

# 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玩;闲逛。

"灵迹胜概":景色美好的名胜古迹,

"靡不周览":没有不全部游览的。

"每至兹寺":每次到这座寺庙,

"慨然有葺完之愿焉":都感慨地产生将它修葺完好的愿望。

"迨今七八年":到如今已经有七八年了,

"幸为山水主":有幸成为山水的主人,

"是偿初心、":是满足当初的心意、

"复始愿之秋也":完成开始时的愿望的时候了。

"似有缘会":像是有因缘际会,

"果成就之":终于成功完成了它。

"噫":唉!

"予早与元相国微之":我早年与元相国元微之,

"定交于生死之间":在生死之交结为朋友,

"冥心于因果之际":于因果之际泯灭俗念。

"去年秋":去年秋天,

"微之将薨":微之在临终之前,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以墓志文见托":托付我为他撰写墓志铭。

"既而":不久后,

"元氏之老状":元家的老人,

"其臧获舆马、":送来奴婢、车马、

"绫帛、":绫罗布帛、

"洎银鞍、":银鞍、

"玉带之物":玉带等物品,

"价当六七十万":价值六七十万,

"为谢文之贽":作为答谢我作文的礼物,

"来致于余":送到我这里来。

"余念平生分文不当":我念及平生的情分,不收取任何钱财,

"辞贽不当纳":对于赠送的礼物也拒绝接纳。

"自秦抵洛":从陕西到洛阳,

"往返再三":往返了很多次,

"讫不得已":最后不得已而收下。

"回施诸寺":回来赠予此寺,

"因请悲知僧清闲主张之":于是请悲知僧清闲主持这件事,

"命谨干将士复掌治之":命谨慎干练的将士再次掌管治理。

"始自寺前":从寺前,

"亭一所":亭台一座,

"登寺桥一所":登寺桥一座,

"连桥廊七间":连桥廊七间。

"次至":再到,

"石桥一所":石楼一座,

"连廊六间":连廊六间。

"次东佛龛":东面有供奉佛像的阁子,

"大屋十一间":大屋十一间。

"次南宾院堂一所":南面有宾客所居院落一座,

"大小屋共七间":大小房屋共七间。

"凡支坏补缺":凡是支撑崩坏的地方填补空缺,

"垒隤覆漏":垒砌坍塌的墙壁覆盖缺漏,

"圬墁之功必精":粉刷墙壁和地板的技术必须精细,

"赭垩之饰必良":粉刷用的建筑涂料必须精良,

"虽一日必葺":即使一天也不停止修葺,

"越三月而就":过了三个月而完成。

"譬如长者坏宅":就像老人的房子,

"郁为导师化城":变成了引路人的庙宇。

"于是龛像无澡湿陊泐之危":如此佛像不再有被淋湿倒塌崩坏的危险,

"寺僧有经行晏坐之安":寺中僧人有了静坐养身的安稳。

"游者得息肩":过路的人可以在此休息,

"观者得寓目":观景的人可以在此游赏,

"关塞之气色":边塞的气色,

"龙潭之景象":龙潭的景象,

"香山之泉石":香山的山水,

"石楼之风月":石楼的风景,

"与往来者":和往来经过的人,

"一时而新":一时间都变得更好。

"士君子、":士大夫君子、

"佛弟子":佛教弟子,

"豁然如释":一下子得以释怀,

"憾刷耻之为":感慨地觉得洗刷了耻辱。

"清闲上人与余及微之":清闲上人和我还有微之,

"皆夙旧也":都是早年的旧交。

"交情愿力尽得知之":交往的情谊与彼此的心意、能力,完全可以相互知晓明白,

"憾往念来":感慨往事,念及将来,

"欢且赞曰":欣慰地感叹道:

"凡此利益皆名功德":凡是有益于他人的事情,都是功业和德行,

"而是功德当归微之":而这些功德,应该都属于微之。

"必有以灭宿殃荐冥福也":一定能够消除前世的灾祸,带来阴间的福报。

"予应曰":我回答说:

"呜呼":唉!

"乘此功德":凭借这份功德,

"安知他劫":怎知在下一个轮回,

"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不能和微之在这片土地上结下缘分呢?

"因此行愿":凭着身心的修养,

"安知他生":怎知来世,

"不与微之同游于兹寺乎":不能和微之一起在这所寺院里游览呢?

"言及于斯":说到这里,

"涟而涕下":流下了眼泪。

"唐太和六年八月一日":唐太和六年八月一日,

"河南尹太原白居易记":河南尹太原白居易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修香山寺记》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撰写的一篇文章,这篇记文以香山寺为中心,写历史沧桑、人文胜景与深厚情谊。作者开篇便以细腻笔触勾勒洛阳四野的钟灵毓秀,层峦叠翠间藏着山水清韵,以及其对修复古寺的殷切期许。文中,修复工程的点滴均被娓娓道来。工匠们匠心独运,或补垣墙之缺,或绘丹垩之彩,将破败古刹重塑为庄严道场,使香山寺重现往昔辉煌。而作者与挚友元稹的情谊,更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作者将修缮之功归于元稹,言辞间满是对知己的推崇,更以真挚笔触祈愿其福泽绵长,这份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令人动容。全文熔铸纪实与抒情,既如实记录了香山寺的重生,又借由佛学意蕴的铺陈,传递出对清净修行之境的向往。历史的厚重、友情的珍贵与佛学的深邃在文中交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记文,也是一篇以记游和叙事为题材的文章。介绍了香山寺破败的状况以及作者修缮香山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描绘了修缮后香山寺的新貌,体现了作者对香山寺山水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与元稹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对佛教功德的信仰。

2. 分段赏析

“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游观之胜,香山首焉。”作者以层叠递进之笔,将香山寺推至洛阳山水胜景之巅,尽显其在文人心中的超然地位。继而笔锋一转,“香山之坏,久矣”,道尽古寺残败之状:楼亭倾塌,佛像蒙尘,此等景况令君子惋惜、佛门蒙羞,亦牵动作者恻隐之心。彼时身为分司东都的闲官,白居易遍览名胜,独对香山寺“慨然有葺完之愿”,为后文修缮之举埋下伏笔,山水之爱与济世情怀交织,奠定全文情感基调​接着作者详述修缮历程,“似有缘会,果成就之”,历经七八年辗转,作者终得机缘着手修缮。文中对工程的描写细致入微,从寺前亭桥、连廊佛龛,到南宾院堂,一砖一瓦皆入笔端。“支坏补缺,垒隤覆漏”,见其务实;“圬墁之功必精,赭垩之饰必良”,显其匠心。三月工期,将破败古刹重塑为庄严道场,恰似长者修缮旧宅,终成佛门“化城”。这番记述,既展现唐代建筑之精妙,亦暗合佛教“破而后立”的修行哲思,使香山寺的重生充满神圣意味。​最后追忆挚友深情,寄托因果祈愿。修缮之资源于元稹临终所托的谢文之贽,作者秉持“分文不当取”的操守,将财物回施寺院,成就修缮善举。其间“往返再三”的推拒,足见其高洁品格。而清闲上人作为旧友,与作者共忆往昔,将功德归于元稹,更将修缮之举升华为对友人的追思。“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作者以佛门因果为引,将对挚友的思念寄寓来世同游之愿,字字泣血,令人动容。文末落款,更将这份跨越生死的情谊铭刻于历史长河,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轿?钏罩荨?》

下一篇:唐·白居易《久不见韩侍郎,戏题四韵寄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