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销烦暑":用什么办法来消除烦躁的暑气,
# 销:一作“消”。
"端居一院中":安静地端坐在一个庭院当中。
"眼前无长物":眼前没有多余的东西,
"窗下有清风":窗下有清凉的微风。
"热散由心静":散去暑热是因为内心平静,
"凉生为室空":凉爽之感产生是因为屋子空旷。
"此时身自得":这个时候自身能保持(这种状态),
"难更与人同":很难再和别人一样。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设问:“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开头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发读者兴趣,自然地引出诗人消暑的方法,即安静地坐在庭院之中。借景抒情:“眼前无长物” 描绘简洁环境,暗示诗人内心对纯净简约的追求,摒弃外界纷扰;“窗下有清风” 则借微风轻拂之景,象征内心的清爽宁静,二者相互映衬,营造静谧悠然氛围,含蓄深沉地抒发诗人内心的平静自在。
2. 分段赏析
首联:“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诗人开篇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消除夏日的烦躁暑气呢?紧接着给出答案,只要静静地端坐在庭院之中。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又为全诗奠定了一种闲适、平静的基调。颔联:“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眼前没有多余的东西,突出环境的简洁,而窗下有徐徐清风拂来,带来丝丝凉意。此联通过简洁的环境描写,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宁静、凉爽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淡泊。颈联:“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这两句是全诗的核心,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深入阐述消暑的原理。诗人认为散热关键在于内心的平静,而空间的空旷也能让人感觉凉爽。这里将外在的暑热与内心的宁静相联系,强调了心境对感受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尾联:“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在描述完自己独特的消暑方式与心境后,表达出此刻自身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难以与他人相同,传达出一种自得其乐、独善其身的心境,强化了诗人在宁静中享受自我世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