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树玉泉寺":云雾和树木环绕着玉泉寺,
"肩舁半日程":乘坐肩舆需要半天的路程。
# 肩舁:轿子。
"更无人作伴":再没有别人陪伴,
"只共酒同行":只和酒一同前行。
"新叶千万影":新长出的叶子有千万片影子,
"残莺三两声":残留的黄莺发出两三声啼叫。
"闲游竟未足":悠闲地游览竟然还不满足,
"春尽有余情":春天将要结束仍有剩余的情意。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记游题材。整首诗营造出清幽闲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以及享受独自游玩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新叶千万影”,细致地描绘了新生树叶在阳光照耀下,形成无数光影交错的景象;“残莺三两声”,从听觉角度切入,几声残莺的啼叫打破了山林的寂静。新叶光影与听觉上的残莺啼声相互交织,生动呈现出玉泉寺暮春时节的独特景致,传达出诗人对这一景色的喜爱。
3. 分段赏析
“云树玉泉寺,肩舁半日程”:首联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前往玉泉寺的途中情景。“云树”二字,既写出了沿途云雾缭绕、树木连绵的景象,又暗透出路径的清幽——云缠树间,树隐云中,仿佛一路都在自然的怀抱里穿行。“肩舁”是唐代文人出行常用的方式,被人抬着前行,少了奔波的劳碌,多了几分悠然;“半日程”则点出路程不算短暂,这半日的颠簸与期待,为后文“闲游未足”埋下伏笔。整句没有浓墨重彩,却像一幅淡淡的速写,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在肩舆上,伴着云树缓缓前行的平和模样,初显出游的从容心境。“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颔联直白道出独自出游的状态,却藏着细腻的心境。“更无”二字,强调了没有同伴的绝对孤独,没有寒暄,没有杂语,周遭只有自己的呼吸与脚步。但“只共酒同行”又打破了这份孤独的沉寂——酒成了特殊的“同伴”,或许是出发时便备好的,一路相伴,既可解途中的单调,也能在赏景时添几分兴致。这种“无人却有伴”的状态,不见落寞,反而透着一股随性:不刻意寻伴,不勉强合群,只与自己和酒相处,自在随心,尽显诗人独处时的安然。“新叶千万影,残莺三两声”:颈联聚焦玉泉寺的暮春景致,字里行间都是鲜活的感官体验。“新叶千万影”,“千万”极写新叶的繁茂,不是一片两片,而是层层叠叠,连影子都挤挤挨挨,在阳光下晃动,透着蓬勃的生机;“影”字又添了几分灵动,仿佛能看到叶片在风里轻摇,光影在地上斑驳。“残莺三两声”则从听觉落笔,“残”字点出已是暮春,黄莺的啼鸣不再如盛春时喧闹,“三两声”稀疏却清晰,在寂静的寺中回荡,反而衬得环境更显清幽。一静一动,一视一听,把暮春的生机与宁静揉合在一起,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闲游竟未足,春尽有余情”:尾联收束全诗,将游赏的心境与时节的感慨交融。“闲游”二字呼应前文的从容,“竟未足”直白道出游赏的投入——看了新叶,听了莺啼,或许还在寺中某处驻足良久,却依然觉得不够,可见玉泉寺的景致有多让人沉醉。“春尽”点明此时已是暮春,春日即将逝去,这份“未足”便更添了几分珍惜;而“余情”则藏着悠长的留恋,不仅是对这次游赏的不舍,或许还有对暮春景致的偏爱,即便春日将尽,这份游赏的情意仍在心头萦绕,让整首诗的情感更显真切绵长。
上一篇:唐·白居易《郢州赠王八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