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早秋初昼夜长":早春和初秋的时候,白天和夜晚的时长正发生变化,相对比较漫长,
"可怜天气好年光":可爱的是这时候天气宜人,正是美好的时光。
"和风细动帘帷暖":温和的微风轻轻吹动帘幕帷帐,让人感受到阵阵暖意,
"清露微凝枕簟凉":清晨,微微凝结的露水,使得枕席透着丝丝凉意。
"窗下晓眠初减被":清晨在窗下睡醒,开始慢慢减少身上盖的被子,
"池边晚坐乍移床":傍晚在池塘边闲坐,忽然挪动坐榻。
"闲从蕙草侵阶绿":悠闲地看着蕙草蔓延,将台阶染成一片绿色,
"静任槐花满地黄":静静地任凭那槐花飘落,把地面铺成金黄。
"理曲管弦闻后院":在后院传来演奏乐曲的管弦之声,
"熨衣灯火映深房":映照在深房里的是熨烫衣服时的灯火光芒。
"四时新景何人别":四季中这些新鲜的景致,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呢,
# 景:一作“境”。
"遥忆多情李侍郎":此时我在远方,不禁想起了重情重义的李侍郎。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多处描绘景色,如“和风细动帘帷暖,清露微凝枕簟凉”,通过写温暖的风和微凝的清露,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氛围,抒发诗人对春早秋初时节的喜爱,以及悠闲惬意的心境;“闲从蕙草侵阶绿,静任槐花满地黄”,借蕙草绿、槐花落的景色,传递出宁静闲适之感。细节描写:“窗下晓眠初减被,池边晚坐乍移床”,对早晨起床减被、傍晚在池边移床而坐这些生活细节进行描写,生动展现了诗人顺应时节变化的日常起居,使诗歌充满生活气息。
2. 分段赏析
“春早秋初昼夜长,可怜天气好年光”开篇点明时间为春早秋初,此时昼夜时长正发生变化。“可怜”在古意中是“可爱”之意,诗人直接表达出对这一时节天气和美好时光的喜爱,奠定了全诗明快愉悦的感情基调,也引发读者对美好时节的想象。“和风细动帘帷暖,清露微凝枕簟凉”从触觉角度细腻描绘环境。微风轻拂,让帘帷轻轻晃动,带来温暖之感;清晨,微微凝结的露珠,使得枕席透着丝丝凉意。一暖一凉,既写出了时节交替时气候的微妙变化,也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氛围,展现出诗人惬意的生活状态。“窗下晓眠初减被,池边晚坐乍移床”聚焦于诗人的日常起居细节。清晨在窗下睡醒,开始减少被子;傍晚在池边闲坐,突然挪动坐榻。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生动展现出诗人顺应时节变化的生活场景,凸显出生活的闲适与自在。“闲从蕙草侵阶绿,静任槐花满地黄”诗人将目光投向庭院景色。任由蕙草随意生长,侵占台阶,呈现出一片绿意;安静地看着槐花飘落,铺满地面。“闲”“静”二字,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氛围,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淡泊,享受这种自然、闲适的生活状态。“理曲管弦闻后院,熨衣灯火映深房。四时新景何人别,遥忆多情李侍郎”先是描写后院传来的管弦乐曲声,以及深房中映照出的熨衣灯火,展现出生活的丰富与温馨。接着笔锋一转,感慨四季新景各有不同,而此时自己不禁遥忆起友人李侍郎。以景衬情,借眼前美好景致,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使情感真挚而动人。